【保育何價】同德押清拆九龍麪粉廠下一站?

【保育何價】同德押清拆
九龍麪粉廠下一站?

一夜之間,西環古樹被斬;一夜之間,同德押被拆。滄海桑田,還有甚麼會在一夜之間失去?位於觀塘海濱道與巧明街交界的九龍麪粉廠,1966年起運作至今,面前的景色由一片港灣頓成海濱長廊,見證觀塘近50年來變遷。難怪「活在觀塘」發起人、公開大學前講師袁智仁直言:「九龍麪粉廠一定係觀塘嘅一個地標,亦都係香港工業時代嘅一個地標」不過面對發展大勢,同為私人業權、30年代的同德押亦面臨被拆,九龍麪粉廠這個觀塘地標都有可能一夜之間消失。
記者:黎靜珊 攝影:黃文邦

九龍麪粉廠成為港聞焦點,源於當時任發展局局長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一個誤會,誤會麪粉廠已經停止運作,急於保育,使到「好打得」的她要開口道歉。不過事後古物諮詢委員會將麪粉廠納入評級名單,引起關注,建築物成為研究對象。袁智仁指九龍麪粉廠著重實用,而且反映香港的特色,「佢點樣運啲麵粉最快入到個倉庫到,背後亦都反映到香港一種靈活」。多年前麪粉廠面前仍是一片港灣,為方便運輸就從大廈二樓伸出吊臂,將小麥由船吸入大廈倉庫,「睇到香港人點樣適應個空間」。及後觀塘再度填海,麪粉廠面前海的一部分變成平地。

有錯能改,林鄭對麪粉廠肩負工業使命感到高興,袁智仁亦同意麪粉廠保留做麪粉的功能是最好,因為當舊有功能消失,就會面對巨大清拆壓力。他擔心萬一麪粉廠失去功能,可能像同德押、邵氏片場或何東花園,遇到業主轉手或者離世,對建築物沒有感情的下一代就會選擇拆卸。「當然九龍麪粉廠繼續係一個麫粉廠嘅功能係最好,但係如果嗰樣(功能)係香港未必需要,好似油麻地戲院播咸片,依家啲阿伯唔睇,變成粵劇中心」,袁智仁認為古蹟保育其中一個原則,是保留歷史意義,又例如藍屋由以前的住家復修成故事館,重塑以前生活。

在講求效率的香港,連電車這種富有特色的交通工具都有人申請取消,保育何價?袁智仁指不只同德押等戰前建築值得保留,戰後香港全面工業化都有很多出色建築。香港由漁村變成一個工業城市,1960年代後期觀塘為香港創造超過五分之一國內生產總值,再到金融中心,「九龍麪粉廠正正帶領我哋走過呢段歷史」。作為工業化其中一個地標建築物,袁智仁認為麪粉廠「有時代意義喺背後,但係戰後建築(政府)係好少講佢價值」。

他認為保育不等於「阻住地球轉」,反而相信空間隨著經濟環境和時代轉變,就像裕民坊在1950年代之前是垃圾堆填區,其後發展打石業,戰後轉營工業,但下一步轉變方向未明。保育人士只是希望轉營要循原本社區脈絡,「尊重返原來歷史」,找到地方特色並強化,變成地區經濟。但他批評政府「冇嘗試諗新功能或元素」,反而不住的清拆「完全係一種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