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營銷啟示 - 徐緣

物聯網的營銷啟示 - 徐緣

在80年代制定網絡協定而被譽為「互聯網之父」的Vint Cerf博士接受《Popular Science》雜誌訪問,被問及他對未來互聯網發展的看法。這位喜歡着三件頭的型爆天才,現為 Google 的Vice President與Chief Internet Evangelist,還站在網際網路開發的最前線。他認為今天只有30億人連線上網,還未算真正全球普及,前路漫漫。Cerf的網絡發展目標與視野,更從地球延伸到宇宙,現正研發星際互聯網(Interplanetary Internet)的網絡協定,促成在太空上網的可能。或許在月球能上facebook的一天,會比在國內不用翻牆而玩到facebook那刻更早出現。
Cerf亦提到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迅速發展,未來網絡研發重心將需配合物聯網所衍生的資料保安問題。物聯網被稱為繼電腦、互聯網之後網絡發展的第三浪潮,簡而言之,就是為所有物品裝上能連結網絡的感應裝置,這發展將令互聯網的應用拓展到全新紀元。能上網的家電用品已進入量產的規模,透過電腦或手機操控屋企環境設定的智能家居產品越發普及,便是物聯網發展一例。
很多意想不到的產品,因物聯網概念應運而生。美國UCLA的工程師就開發出「WearSens」頸帶,佩戴後以進食作首次使用設定,頸帶上的感應器就能辨別出每人咀嚼及吞食固體或流質食物時,喉嚨所產生的獨有震動頻率,從而估計及記下用家的進食紀錄,方便在網上查閱。這對飲食調控計劃的執行,或監察病人用藥頻率等,都有莫大幫助。
尋找失物,也因物聯網而變得方便。加州一間公司研發出硬幣般細小而輕薄的TrackR Bravo小裝置,把它夾或貼於個人貴重物件上,若有遺失,可以透過智能手機追蹤物件位置。反過來手機不記得放在那裏,按一下TrackR Bravo,就可讓手機響起。法國運動用品公司Babolat,則推出智能網球拍,能將擊球點、擊球次數、擊球力量等數據連結到手機平台。各類運動的賽後檢討,在可見將來應需大量Data Engineer。
在物聯網的未來世界,生活大小事情都會化為數據,新一代最需要掌控得好的學科,我認為是數學。
物聯網時代的來臨,也讓營銷世界產生變化。新創物聯網顧問公司EVRYTHNG的首席營銷長Andy Hobsbawm,提出這個趨勢下營銷界的三個發展方向:
第一是Products-As-Media,透過網絡連線與商品辨識,產品變成了傳播媒介,與用家的互動可以五花八門。荷蘭啤酒品牌Grolsch在樽蓋位裝上藍芽Beacon,開樽後裝置同時被啟動,這時用樽口碰一下電腦、手機或平板電腦,就能為一個電影App解鎖一部電影,讓用家免費觀賞。包裝上的辨識裝置,更能讓用家藉連結手機讀取最新積分或專屬推廣訊息及優惠。物聯網等同為每件產品賦予獨特身分,並讓它們成為獨立資訊發射站。這對物流管理幫助巨大,也打破以往追蹤產品只局限於出廠前之階段。透過產品的網路連結性,品牌商可以一直跟蹤產品在市場的流向,直至使用後被遺棄的一刻。
第二是Products-as-a-Service,智能化商品能透過使用數據作自我完善。電能車Tesla便能根據用家使用習性自行調查並提升汽車效能。照明公司Gooee的網絡智能燈泡,附有動態感應器和二氧化碳測量裝置,變相可為裝有燈泡的零售店舖提供人潮移動分析、保安警示及火警監測。燈泡的功能徹底超越照明,而延伸到其他零售必需的服務。
第三是Ecosystem-Connected Products,不同廠商產品之間的互聯溝通,可以帶出新穎而有趣的用戶體驗。音樂平台Spotify的Premium用戶,可將其音樂playlist串流到其所選的Uber車上;健康追蹤裝置Jawbone,透過與美國運通咭合作,能以NFC技術把手帶變成能無線付款的信用咭;Visa、寶馬及Pizza Hut三方合作,讓車主能以語音系統邊揸車邊訂Pizza。
物聯網像給予產品新生命,藉網絡連結能力為廠商反饋有用數據,為用家拓新使用體驗。Hobsbawm的兩句話我認為總結了物聯網對營銷的影響:「We are moving into the Third Age of Marketing: Product Voice. The industrial media age of Brand Voice gave way to a social media-powered age of Consumer Voice, and now the product itself is having a say.」

逢隔周日刊登

作者財經版昔日文章: http://hk.apple.nextmedia.com/author/index/1663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