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二澳糴米鮮

【飲食籽】二澳糴米鮮

【飲食籽:故味重嚐】
談起靚飯,便想起當年的元朗絲苗,不知關乎鮮度還是土壤,就是覺得特別香糯。記者兀自說着如今飯香難尋云云,米舖老闆冷冷答道:「根本沒這回事!是後生一輩不懂煮飯,別說煮,連米也不懂買。」的確,我們這代的做菜功夫差得要命,甚至白飯也煮不好,再問九十後,恐怕已不知飯香為何物。這次走入二澳糴米(「糴」粵音笛,即買),請教農夫、廚師、米舖老闆及烹飪導師的煮飯心得,讓飯香代替說話。

二澳原是漁米之鄉,但是後來二戰爆發、五十年代的大瘟疫,加上本地工業發展,使得農地漸被荒廢。3年前,乘着有機農場發展的浪潮,塱原、南涌及二澳分別有人再次種米,當中二澳最具規模,與村民合作開墾了11畝田,一年兩造,至今已是第3年。恰巧7月尾至8月頭是早茬米(「茬」,粵音茶,早茬米即早造米)的收割期,正好看看本地米如何開花結果。「這裏九成屬廣東品種的美香粘,還有一成是首次試種的紅米。適合在本地種的,不外乎廣東一帶的原生種,如元朗絲苗也來自內地,但現今已找不到原種。試過復耕大澳黑糯米,可惜種子已經壞死。由於穀種只能存放5至8年,所以復耕元朗絲苗是不切實際的。」農夫黃鏡明(鏡叔)如是說。
有甚麼因素左右米的好壞?答案是品種、田及水。米的味道很淡,所以田與水的品質會如實反映在出品之上,這正是他們選擇二澳的原因之一。以山水灌溉,收成期還要跟昆蟲和雀鳥鬥快,無他,只因動物跟昆蟲最懂吃,用基因改造的蝦釣不到魚,在下了農藥的田看不見蟲,願意吃的大概只有人類吧。
也許我們能在日本米、台灣米及泰國米中同樣找到好米的條件,惟獨一點,只有二澳米才能做到──鮮度。「米的表面有層殼,像保鮮紙般,防止破損及鎖住香味,外國進口的米在收割後早就去殼精米,還要經過一輪儲存及運輸,待得下鍋做飯或已過了半年時間。二澳的米7月尾收割,經吹穀、曬穀及精米,約九月中便可到買家手中。現在每造只有二千斤米,還未收割便已接滿定單,完成精米後要急忙送貨,那有不新鮮之理。」

鏡叔秘技:用儲存不足3個月的二澳米,入口軟糯,別具飯香。

查詢: http://www.goo.gl/forms/4BccwUpK1H

踏入第三年的二澳稻田,開始試種糯米和其他米種,每次未收割便幾乎全數預訂。

二澳米 500g $55
把穀曬兩至三日,充分收乾內部水份,才能儲存數年而不壞。

收割後的禾要先打穀,才可去殼、曬穀、精米。

劉晉(右)亦走到二澳跟鏡叔從插秧學起。

以鐮刀收割雖然沒有效率,但是能把流失減至最少。

科學化煮飯 精米揀七成

留家廚房主理人劉晉在二澳購入穀粒,自行拿到精米所精磨米粒,他認為精米程度有重大影響,於是做了個小實驗,「我以三個精米度為二澳米精米,分別是七成、六成半及六成,七成會保留極少量胚芽,外表夠白,煮熟後顆粒分明有飯香;六成半固然更白,但二澳米的米種較小,開始抵受不住碾磨機的壓力而出現斷裂;若磨至一般白米的六成,斷裂情況十分嚴重,最終我選擇了七成。」他還對米跟水的比例做了測試,每種米的受水程度不一,而二澳米與水的比例是1:1.05,每次煮飯他也拿電子磅來量度。

劉晉秘技:測試每種米與水的最佳比例,每次用磅調控份量。

留家廚房
灣仔軒尼斯道314-324號W Square 5樓

值得一提的是,中間啡黃的表面是胚芽,除了纖維豐富也帶香味。

把二澳米精磨至六成後發現大部份米身出現斷裂,令煮出來的賣相與口感均大打折扣。

煮熟的二澳米特別亮身,吃起來顆粒分明,飯香更勝柬埔寨米。

超市會溝貨 米舖至均真

「新米香但不見飯(受水),舊米不香而見飯;一年兩造米,早造在夏至前,晚造在農曆十月後,晚造米的濕度更低更香甜……」成興隆老闆施偉成(成仔)說。
關於米的知識,米舖隨時比農夫更清楚,入貨前看牌子及產區,隨便抓一把便知是否被低檔米「溝貨」,一斤一両當面秤過,自然能夠獲取主婦的信任。「買米?煮飯、煲粥定煮煲仔飯?自己食定餐廳用?」清楚用途才推薦用哪種米,這裏沒所謂最高質的米,問他吃那種米,他不會指向每斤$11的金鳳新米,而是每斤$8.5、較便宜的半新舊金菊花。「論軟熟及飯香應選金鳳,但我喜歡嚼頭,所以選金菊花,最怕吃黏糊的珍珠米。」所謂新米是指收割後的一年內,舊米則是存放超過一年,超過兩年基本上已變得完全冇味,甚至發出一種近乎油臭的味道。
問題是怎樣分辨新舊米及早晚造?不瞞你說,大型超市通常向供應商採購後重新包裝,包裝袋上的日期是以第二次入袋時計算,加上觸不到嗅不到,即使是成仔也未必能分辨,不難想像我們吃到舊米的機會遠比新米大。

成仔秘技:單求飯香放新米,要煙韌及飯香則要新舊混合。

成興隆
深水埗柏樹街12號

金鳳新米
一斤$11
金鳳米人人皆曉,但在超市買米難知是新是舊,還是到米舖買最好。

成仔從小便在米舖幫手,今天已是明正言順的米專家。

原裝米袋上印有食用期限,向前數18個月便知精米的日子。

成仔一家愛隔水蒸飯多於用電飯煲,主要是因為不黐底。

事先工夫多 要用壓力煲

每個主婦都有自己一套煮飯秘訣,尤其是日本人,對洗米煮飯儼如匠人般講究。問到烹飪導師田中佳代子,竟有多個步驟。「先是沖米,用較好的水去除表面雜質,我會以過濾水或蒸餾水。然後是搓米,把米放在水喉底下,雙手合十輕搓,重複三至四次即可。因米經過曬乾,需要浸發,夏天一般要30分鐘,冬天則要90分鐘,浸發後會更易熟透。長時間閒置的水易產生罨味,多會倒掉重新注水煮飯。以日本越光米為例,水跟米的比例為1:1.1,飯會更有黏性。」她又提醒,浸發後的米已吸飽水份,水的比例應按洗米前,而非浸米後。
接着田中太太捧出一個壓力煲,「壓力煲相對陶鍋更不透氣,可做出更大的壓力,大幅縮短煮飯時間。每個品牌都會附注其產品煮飯所需要的時間,以這個為例,冒煙後3分鐘熄火,再待煲頂的氣閘完全降下即可。一個壓力煲約千多元就有交易,除了煮飯還可煮菜燜肉,在廚房面積不大的香港尤其實用。」田中太太笑說。

田中太太秘技:浸發後更軟糯,用壓力煲煮飯,受熱均勻又快熟。

花了多少時間和工夫才做出一碗好吃的白飯,由日本人說明最恰當。

1.米與水的首次接觸最為關鍵,田中太太建議使用蒸餾水或過濾水。

2.搓米只為洗刷表面的灰塵,切忌太用力和重複多次,否則令米的澱粉流失會得不償失。

3.浸發過的米看起來更飽滿,煮起來更易熟透。

4.壓力煲不止能快速煮飯,更可令米受熱平均,不會出現口感不一的情況。

城中食府用乜米

1. 明閣:頂級泰國香米
2. 鳳城酒家:金鳳
3. 桃花源小廚:中國半新舊米(由新興米行負責混米)
4. 陸羽茶室:中國半新舊米
5. 得龍大飯店:泰國半新舊米

撰文:蘇惠兒
攝影:梁志永、林栢鈞
編輯:陳國棟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