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籽】自己孩子自己教 不上學可以嗎?

【親子籽】自己孩子自己教 不上學可以嗎?

【親子籽:教養之道】
早前一名新來港的內地11歲男童因沒有學校取錄,父親決定向教育局申請在家自學,引起社會熱議。「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不一定是無選擇下的選擇,在這個人人追捧未滿一歲就要學懂26個字母、幾歲就要懂得一千個中英文字的香港,有家長選擇帶子女離開主流學校,自己孩子自己教,自訂教材,從生活體驗中學習,也有家長覺得主流教育問題多多,從未讓6歲的女兒上學,自己在家採用外國盛行的華德福教育法,最近才首次教女兒寫字。為甚麼這兩個媽媽會帶孩子走這條不一樣的路?

另類媽媽 女兒6歲前唔學寫字

晴兒(中)和Kyle(右)都是在家自學的孩子,學習壓力較小,我相信他倆是幸福的一群。

「Homeschooling在香港可以話係禁忌,好多人做緊都唔敢公開講,始終社會環境同氣氛比較保守。」從未讓6歲女兒晴兒上學的易夢雅(Indera)說。的確,約自學家庭做訪問,吃盡檸檬,不少家長知道要出鏡,即時耍手擰頭,怕帶來麻煩被人白眼。
Indera算比較敢言,她曾在傳統學校就讀和任教,發現主流教育問題多多,課程趕急之餘,小朋友玩樂時間極少,沒有真正空間讓孩子發展,不想女兒身受其害,所以從未讓她上幼稚園,也不打算讓她讀小學,一直由自己教下去。曾修讀外地盛行、源自德國的華德福教育(強調孩子7歲前完全靠感官學習,不寫字,除着重音樂及藝術發展外,亦鼓勵孩子多接觸大自然,教材以天然為主,如木頭及貝殼等)的她,知道德國、丹麥及挪威等地的孩子,6、7歲才第一次學寫字,一樣聰明快樂,索性跟隨這一套,半年前才教女兒寫字和背誦26個英文字母。在個個家長都追求子女贏在起跑線的香港,在街上隨意找個6歲小孩,應該閒閒哋都懂幾百個字,Indera的一套,在怪獸家長眼中實在匪夷所思,「其實喺外國好平常,我知佢將來一定追得番,生活得健康開心更加重要。」Indera淡然說。晴兒正在學寫的,只是「大、小、力、九」等筆畫簡單、香港兩歲小孩已經學懂的字,但Indera一點也不着急,「佢最近開始發覺其他朋友識好多字,成日追住我話要學,不停寫,如果佢有興趣,都唔使逼,反而學得更快更開心。」

學校上課模式死板,但在家自學則可採用活動教學,Indera和晴兒互拋豆袋,玩唐詩接龍。

這是台灣流行的彩虹字,即以不同的顏色去區分筆畫和筆順,晴兒學寫字時會更快上手。

讀書叻 又如何

她說自己從小到大都名列前茅,是填鴨教育下的成功者,但昔日為了成績,她犧牲不少,「以前死讀書,好少同同學玩,唔係好識同人交流,出嚟做嘢先發現自己嘅溝通能力較弱。」證明讀書叻不代表是人生大贏家。讀過主流學校的人都知道,在課室內坐定定,默不作聲就最好,說多幾句,不是被老師勒令收聲,就是被罵多嘴,Indera認為,孩子若從小被禁止說話,會訓練不到說話技巧。晴兒算是主動的孩子,訪問期間也不斷撩人說話,Indera說:「我預計到,如果佢讀主流學校的話,一定成日俾老師鬧,然後返屋企喊、唔開心,我又要逼佢做功課,之後有心理問題,要畀錢睇心理醫生,所以更加唔會走呢條路。」
晴兒雖然未曾試過上學滋味,沒有一堆固定同學和群體生活,但對着首次見面的我,一點也不怕醜,很易與人混熟。香港的自學家庭,其實不時會相約活動,Indera也經常帶女兒與朋友一同行山宿營,一樣不乏與人溝通交流的機會,社交能力影響不大。女兒沒有上學,Indera早已習慣旁人的指指點點,「唔返學咪唔識同人相處囉」、「唔返學識少好多字喎。」她說如果繼續在香港生活,會到中學才考慮讓女兒上學,因為自己也未必應付得到艱深課程,但如果移居外國,沒有香港般大競爭,則可能提早入讀當地小學。一句到尾,就是不想讓女兒成為填鴨式教育下的犧牲品。

Indera從未為女兒報讀學校,因為傳統學校長大的她,深知主流教育問題多多,不想女兒走自己舊路。

晴兒是家中獨女又沒有上學,但天生多說話,社交技巧不是問題。

跳出主流框框 按進度興趣學習

今年8歲的鄭天朗(Kyle),已在家自學大半年,他幼稚園時在主流學校就讀,一直開心輕鬆,每晚最遲8時半睡覺,但升上直資小學後,每天放學回家後都要馬不停蹄趕功課溫默書測驗,玩樂漸漸變成奢侈品。媽媽顏文嘉(Purdey)不忍兒子被沒完沒了的功課折磨,加上她自知性子急,配合不了學校的緊湊課程,怕不停催促性格慢熱的兒子「快啲啦快啲啦」會影響母子關係,用了年多時間考慮和觀察後,終決定在去年12月,讓Kyle完成小二上學期後退學。
任職業餘跳舞導師的Purdey,高中時在外國讀書,在自由開放的國度生活過,認識到世界之大,自己的渺小,「香港主流學校嘅課程係咪真係可以讓學生裝備好,去迎接呢個千變萬化嘅世界?我唔覺得!香港越來越多高分低能,生活難題都處理唔到。」日夜追趕學業,兒子根本沒時期發掘興趣,加上5歲幼女有發展遲緩問題,更令Purdey體會到每人都是獨立個體,成長應該按自己進度和用合適的方式學習,急不來,令她更堅決走在家自學這條路。

去年底開始在家自學後,Purdey和囝囝Kyle的親子關係更緊密。

自創遊戲教學法 行山學應變

轉成在家自學,兩母子全天候相對,共同訂立每日時間表,早上學中英數,下午學音樂藝術或戶外活動。教中文時,除課文外,Purdey還會自尋教材,與兒子一起學習詩詞歌賦,又在家安裝黑板,每周寫一組生字,Kyle路過總看兩眼,久而久之,上面的知識全都牢記入腦。學校的學習模式死板,自己教則可任意調節。Kyle遺傳媽媽好動性格,Purdey想出另類方法去教導沉悶的知識,學乘數時,她知道兒子不能坐定定對着乘數表死記硬背,便採用跳繩教學法,要他邊跳邊背,果然事半功倍,「家長唔一定要有好高學歷先做到在家自學,任何人都可以係Kyle老師,平時我哋都係互相學習緊。」
學習也能從生活體驗入手,Kyle曾提出想在家開cafe,Purdey便要求他設計餐單,如果事成後真的能靠自己煮出食物,便給予他少少金錢獎勵。Kyle立刻參考圖書,自設一份英文餐單,又要求媽媽陪伴去買食材,最後成功煮出一份早餐,這個cafe在家「經營」了三日,Kyle不僅學懂多種食物的英文生字,廚藝也有進步。Purdey又會帶Kyle行山,更特意給他一份十多年前的舊地圖,要他設計行程,當他發現原定道路已消失時,便要即場發掘新路線,不斷從錯誤及嘗試中學習,這些都是主流學校難以給予的體驗。

Kyle為「Kyle cafe」自家設計的餐單,創意無窮。

Purdey教兒子部首時,會用五顏六色畫出形象化的圖案,引起Kyle對文字的興趣。

時間多 半小時看工人掘地

不用上學,不用再花時間溫習學校停不了的默書測驗,Kyle有更多時間留意身邊事物,試過在街上見到有工人掘地,他竟主動提出想停下來看看,一看就是半小時,工人在做甚麼、用甚麼工具、來自哪個部門……好奇的他統統都問,換着以前,哪有多餘時間花得起?當初選擇退學,少不免會惹來反對聲音,特別是退休前任職小學教師的婆婆,但經過大半年的觀察後,發現孫兒比以前快樂,又見到女兒滿腔熱誠,也漸漸改變想法,現時每星期更會親自教Kyle數學。
在缺乏支援的香港,在家自學這條路不易走,能走到多遠也是未知之數,Purdey覺得父母的角色應該是引導和啟發子女去做喜歡的事,而非代為規劃人生,「我早早已經同Kyle商量過,如果有日佢突然好想返學,我就會帶佢搵學校,我相信喺香港唔會冇書讀,只係未必會讀到心儀嘅學校。」

Purdey經常帶Kyle行山,又給他舊地圖安排路線,從失敗及嘗試中學會應變。

家中的黑板每星期都會寫一組新生字,Kyle路過總會看兩眼,很容易便牢記入腦。

星港台在家自學政策

新加坡:自2003年開始,新加坡自學家庭需向教育局提交計劃書申請,上報自學課程內容和牽涉範疇,當局會上門家訪。另外,自學學生需參加小六離校試(PSLE),去年開始,還要在小四時參加評估試,以確保相關學生在家已接受足夠教育,但如不及格也可繼續在家自學,不需重考或重新評估。
香港:政府雖沒指明在家自學屬違法,但教育局一直沒明確指引,向教育局缺課組查詢,對方表示不鼓勵家長這樣做,也沒相關申請及批核程序,但會就個別個案跟進。據了解,當局會接見相關家庭,家長需提交在家自學的教材及相片作證明及評估之用,截至今年7月,當局正處理34宗有關個案。
台灣:家長可在每年4月底及10月底之前,向其戶籍所在地的教育局提交自學申請計劃書,列明自學內容方式及預期成效等,教育局審議後會在兩個月內回覆。如通過審議,家長可選擇帶子女到學校上部份課堂,學校不得拒絕。高中自學學生,每學期更可獲2至3萬元新台幣作補助費,修業期滿及成績合格者,還可取得證明書直接報考大學。

美國目前大約有220萬自學學生,最近更有一名來自波士頓、從小已在家自學的女生Claire Dickson成功考上哈佛大學,對自學家庭來說是個鼓舞。

記者:黃子配
攝影:劉永發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漢榮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