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9.3大閱兵順利完成,空中、地面方隊都圓滿地執行了表演任務,加上早前海軍在東海實彈演習,成功地向國人和世界展示了軍力。但無論是官方宣稱的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的意圖,還是外界關注的習帝加冕、中國軍事戰略調整,都因言行不一或各種勢力的對衝而告失敗。可預見的是,閱兵結束,但內鬥未休,外爭未息。
中共9.3大閱兵對外引起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三個對立面:一是台海兩岸之爭在於誰是抗戰的中流砥柱、在於抗戰史觀,爭的是名份和歷史話語權;二是中日兩國之爭在於外交關係的基礎是要看70年前、還是要看70年來,爭的是歷史與未來的話語權;三是中美兩國之爭在於對日本、南韓、北韓的影響力,爭的是亞洲的主導權。
但是,相對於江澤民再度登上天安門城樓,相對於習近平宣佈裁軍30萬,這些爭議對閱兵造成的困擾都變得不再重要。反而,習近平對內對外的退讓,顯示中共政權和習近平的權勢,並不像官方宣傳的那麼強勢、穩定。一場提前舉行的大閱兵,並沒有成為習近平的加冕典禮,沒有成為提振軍心的加油器,所幸,也沒有成為中國挑戰世界的宣言。
沒致敬致哀 何來緬懷
海內外媒體一直津津樂道中共建政後在天安門地區舉行的歷次閱兵,特別是吹捧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分別在1984年、1999年、2009年閱兵所宣示的領袖地位,由此推斷9.3閱兵對習近平完成集權的象徵意義,甚至有習帝加冕之說。的確,這次閱兵只不過是藉抗戰名義舉行的一次效忠閱兵。閱兵副總指揮、北京軍區副政委王健中將上月底在《人民日報》撰文強調:「閱兵是忠誠宣誓,首先檢閱的是三軍將士對黨中央、習主席的無比忠誠和堅決擁護。」而昨日紀念大會及閱兵,也完全沒有向死難將士致敬、向死難平民致哀的安排,何來緬懷先烈之意?
而江澤民出乎意料地登上天安門城樓參與閱兵,雖然沒有像2009年與胡錦濤並排站、搶盡風頭,但在城樓上與習近平等人仍有互動、交談,至少破了有關他健康不佳、他及親信曾慶紅等被限制露面等不利傳聞。江澤民、胡錦濤、李鵬的露面,破了習近平一人獨大的局勢,為中共高層佈局後年十九大人事的權鬥留下更多懸念。由此可見,所謂習帝加冕禮,與其說是對習的譏諷,不如說是替習造勢。
閱兵變裁軍 太反高潮
另一方面,9.3閱兵與1982年華北大演習大閱兵有相似之處。鄧小平當年批評解放軍懶懶散散不像個樣,希望透過閱兵,加強軍隊訓練,而且對軍隊給人民的觀瞻有好處。如今,在上屆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郭伯雄因貪腐被究責後,軍隊給民眾的觀感極差、戰鬥力成疑,習近平舉行9.3閱兵,自然想既提升個人權威,又提振軍隊士氣和形象。
只不過,軍力的炫耀自然會刺激中國威脅論,加深與日本、美國及周邊國家的衝突。尤其是,習近平主政後發表的國防白皮書、軍事戰略白皮書,都令人擔心他會把軍事戰略由積極防禦轉向主動防禦甚至攻防兼備。面對美日及多數西方國家對中國閱兵的抵制,習近平出乎意料地宣佈裁軍30萬人。這種讓步,主要是迫於國際壓力,還是出於清洗徐才厚、郭伯雄舊部的需要?恐怕是兼而有之。但裁軍約八分之一的宣佈,對接受檢閱的軍人來說,未免太過薄情寡義,太過反高潮。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