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爆發至今,轉眼7年,樓價下滑只是曇花一現,其後反彈力驚人。現時樓價早已脫離1997年軌迹,升勢彷彿似無人駕駛般,難以想像。息口超低,樓價前所未見飛升,政府一下子也難炮製足夠房屋供應,滿足需求,惟有轉用壓抑需求措施,買樓徵重稅之餘,更收緊按揭,埋下今日細價樓喪升地雷。
本港房屋供應早已失衡,特首梁振英上場後,儘管雄心壯志要打壓樓市,然而,政府覓地遇上重重困難,未有充裕「麵粉」起樓,「麵包」就自然搶手。財金官員越是提醒市民不要心急買樓,要量力以為,市民的消費心態,就越是湧去買,惟恐蝕底。
市民焗住越買越細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直言,在土地供應工作上乃追落後,彌補以往供求的缺口,然而,政府沒有魔術棒,為解決燃眉之急,政府2010年底,索性在賣地時引入限量及限呎條款,規定地皮興建至少單位數目谷供應,新盤市場遂充斥大量細單位,實用面積約100餘至300方呎等迷你戶,甚至是不設間隔的開放式單位。
截止今年5月底,政府指未來3至4年有8.1萬個一手私樓供應,當中69%(即5.5萬伙)屬70方米(即754方呎)以下中小型單位,海量供應、限呎及限量也非靈藥,細單位也可以高價發售。
以港島西營盤星鑽為例,乃市建局與中國海外(688)新盤,今年初推售,首批單位中,最平1房382方呎單位,折實也要750.5萬元,呎價2萬元。
蚊型單位樓價也超出負擔範圍,金管局又多番推逆周期措施,不斷收緊按揭,銀行借貸金額越縮越窄,700萬元以下自用住宅,最高借貸60%,目前僅餘400萬元以下物業,連同按揭保險,才可借樓價90%,這些以維持金融市場穩定至上的措施,又豈不是迫市民上梁山,越買越細。
記者:湯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