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在2013年實施「零雙非」以來,私家醫院產科需求急降,各院婦產科服務均轉型,其中內地孕婦以往佔三、四成產科服務量的養和醫院,近年亦加強產前診斷服務,推出早孕期產前診斷,於胎兒11至13周時進行超聲波檢查,可照到胎兒的眼、手腳等,能及早確定胎兒結構有否異常。
已可看到眼、手、腳
一般產前超聲波診斷會於中孕期、即胎兒約20周時才進行,該院今年7月引入3部超聲波新儀器,為有需要的孕婦提供早孕期結構檢查。該院母胎醫學科主任梁子昂表示,早孕期的胎兒已經可以看到眼、膀胱、手和腳。
梁子昂續稱,接受早孕期結構檢查的孕婦,於中孕期時仍然需要如常再進行超聲波檢查,「早孕期嘅檢查唔係要取代咗中孕期嗰次」。提早進行相關檢查及診斷,除了可以讓胎兒結構正常的父母感到安心外,一旦發現胎兒結構異常,醫生也可以及早與孕婦及其家人商討和建議產後所需安排,若果情況嚴重可以盡早選擇終止懷孕。
梁子昂又舉例指,曾經有胎兒於孕期13周的結構性超聲波檢查中,發現有小頜畸形,因為先天下顎細和氣管太窄,評估其出生後也無法自然呼吸,需要終止懷孕。另外,又曾經有胎兒在檢查中被發現鼻子異常地長在額頭上,同樣需要終止懷孕。亦有胎兒於孕期12周檢查時發現有飡尾部畸胎瘤,即其尾龍骨位置長出畸胎瘤,醫生需密切監察胎兒成長,並及早安排於嬰兒出生後,隨即進行手術切除畸胎瘤。
梁表示,胎兒有嚴重先天結構異常的機會率為1%至1.5%,他建議,有胎兒結構異常家族史和高齡產婦等,應考慮接受早孕期超聲波檢查。有關服務每次收費2,500元,比費用為800元的一般超聲波檢查高。
■記者陳凱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