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講場】港島東臭氧飆升原來關鳳凰山事?

【氣象講場】港島東臭氧飆升
原來關鳳凰山事?

大廈上空遠離路面排放,空氣應較路邊好,惟上月8日,2個位於港島大廈天台的一般空氣監測站,錄得的全日最高臭氧濃度,大幅高於鄰近3個路邊監測站;當日本港吹西北風,而在港島西北面的屯門一般監測站,臭氧水平亦同樣大幅偏高,類似情況在同月23日再次出現。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分析,指大嶼山與維港兩岸的山脈,儼如一條由西北向東南走的「污染直送通道」,將內地的空氣污染物由珠江口、經屯門帶到維港積聚,推高一帶的臭氧濃度。

臭氧是煙霞(霧霾)的成份之一;汽車和工廠排放的氮氧化物,若因風勢微弱而積聚,加上有充沛陽光照射下,便會發生「光化學作用」,形成煙霞。林超英的網誌指,上月8日本港吹西北風,全港各區均淪陷在臭氧手上,連位處邊陲的塔門也不能幸免,「承受深圳繁榮大量排出二氧化氮的遠距離影響」。

特別的是,當日大部分一般監測站錄得的全日最高臭氧濃度,均介乎每立方米180至190微克,唯獨屯門、中西區和東區3個站超過210微克,它們在西北風中大概可連成一線;鄰近的3個路邊監測站反而不超過160微克,其中銅鑼灣和旺角更分別低至51和75微克。至於同月23日,除屯門、中西區和東區的臭氧濃度同樣特別高外,當日就連東涌也受波及,其中東涌和中西區更一度錄得每立方米含260微克的臭氧。

林超英相信,每當珠江口的空氣污染物隨偏北氣流南下,加上香港西部下午轉吹偏西的海風時,污染物便隨西風吹至屯門與大嶼山之間的水域,因鳳凰山等山脈形成屏障阻擋,這股污染物氣流遂由大嶼山東北部,流到青衣一帶,部份南下出海,部份則積聚在九龍和港島兩旁的山脈,令維港一帶變成高污染地區。但他補充,東涌和中西區的高污染水平不能全怪內地,亦有本地因素,如赤鱲角機場的飛機排放和市區的汽車排放等,均會推高臭氧濃度。

環保署回覆查詢時指,上月8日及23日前後,本港分別受熱帶氣旋的外圍下沉氣流及大陸氣流影響,大致天晴酷熱,吹和緩西至西北風或微風。日間充沛的陽光有利光化學反應,令臭氧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內迅速形成。由於風向的關係,內陸形成的臭氧更會直接影響本港的西面和北面,也會按本港的地勢和山脈分佈影響本港的其他地區。

對於2個位於港島大廈天台的一般空氣監測站,在上月8日錄得的全日最高臭氧濃度,均大幅高於鄰近3個路邊監測站,環保署發言人解釋,因路邊車輛廢氣中有不少一氧化氮,它們會迅速與空氣中的臭氧發生化學反應,形成二氧化氮,故路邊監測站所錄得的臭氧水平會較一般監測站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