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歷史就是文字遊戲,是推敲斟酌的秀才玩意。
例如你會用「終戰七十年」,還是「抗日勝利七十年」?
第一次接觸「終戰」字眼,是20年前的新聞紀錄片,那時電視台用了「終戰五十年」作題目,結果引起社會很多反對聲音,認為「終戰」是淡化了日本戰敗的事實。因為「終戰」,就像說一場戰爭終結了,但究竟戰爭是以甚麼形式終結?是日本侵華成功,中國求和,所以不需再戰?還是中國抗日勝利,日本投降,以失敗來終戰?
「終戰」語出日本,當年裕仁天皇「玉音放送」,頒下了《終戰詔書》,用的就是「終戰」二字。
台灣人對字眼的選擇,非常敏感。粗分如下:藍營用「抗戰勝利」,綠營則用「終戰」。
台灣出現「終戰」、「抗戰勝利」、「光復」之爭,原因複雜。
有人認為,「終戰」是宏觀指述「整個二次大戰由德國投降到日本投降,戰事結束」,認為單講「抗戰勝利」是「重中日戰爭、輕二次大戰」。
另一說法是,「沒有抗戰勝利,只有日本向盟軍投降。不論國共都不是真正的贏家」。
更深層次的問題便是,台灣的身份定位。
由日本殖民到中華民國統治,台灣人身份大起大落,有人視自己是戰敗國的人民,有人則接受了中華民國的統治。
有人認為台灣應該自主,不再殖民也不是中華民國的人,所以不認同日本戰敗是「台灣光復」。
香港人對這些歷史字眼沒有很多感覺,如果硬要選擇,香港人可能寧選「終戰」,原因很簡單,不想和梁振英政府和中共政權使用同一種宣傳話語「抗戰勝利七十年」。我們總怕跌入了政權以任意打扮的歷史去吹捧自己功績的陷阱。
歷史的爭拗,永不終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