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睇ig跟名媛搵食

【飲食籽】睇ig跟名媛搵食

【飲食籽:心水食桌】
不少名媛對吃毫不馬虎,更愛在instagram放上心水菜式的相片。亞洲女首富劉央的生日飯、大美人鍾楚紅的聚會,同樣挑選了開業僅半年的Ura Japanese Delicacy。而天后鄭秀文、潮人徐濠縈和林建岳二女林心兒則偏好小店。一於跟她們的ig搵食吧!

看「印尼餐廳1968」第二代負責人蔣翹帆(Hudson)的Instagram,經常發現他與不同名人合照,包括亞洲女首富劉央、鍾楚紅、劉嘉玲、上山詩鈉等。原來她們全都是為他今年3月才正式開張、專門做大阪地道小吃及和洋美食的日本餐廳Ura Japanese Delicacy而來。「我之前不認識她們。」他澄清說。餐廳原定上年9月開幕,但舖頭工程延誤,「日本師傅全都到齊,惟有把他們先帶到辦公室內可容納20人的tasting room,辦些試食會,每晚請朋友來試菜。」本來只是權宜之計,是不浪費公司資源的方法,卻在名人圈一個傳一個,吸引了梁朝偉、劉嘉玲和周潤發等紅星到來,之後餐廳就越來越多名人光臨,成為新一代名人飯堂。

#江戶席前煎蛋
同樣是omakase才有的菜式,由高岡浩二師傅親自烹調。這款七層煎蛋與壽司店的玉子燒不同,它的口感更鬆更軟,充滿蛋汁,配蘿蔔茸和黑松露鹽後,味道更有層次。

絕對日本風味 住家菜都做

餐廳超過九成用料都是日本貨,每日從大阪空運到港,Hudson的日本拍檔上原敏在梅田和難波擁有三間關西風格的居酒屋,香港餐廳的所有食材、菜式都依照上原先生在日本餐廳的做法,並由他親自入貨送來香港,更請來有超過30年大廚經驗的高崗浩二來港坐鎮新店。這是高岡總廚首次離開日本工作,他曾為關西溫泉酒店集團總廚。
因為Ura做的菜式是100%日本風味,絕不為香港人作出任何調整,三文魚壽司、吉列豬扒飯等「港式日菜」均不會在Ura出現。然而,只要預早向他們提出,他們會從日本找來稀有的當地食材,炮製傳統而地道的日本菜式,即使是複雜的地道家庭菜式亦能提供,如之前有客人要吃白飯魚煎蛋,他們就去準備。
Hudson指名人們很隨和,對食的要求只要新鮮美味,而且不愛點菜,喜歡omakase(廚師發辦)。由於omakase的10道菜式均由總廚負責,所以每日只做一枱10至14人,收費$1,500一位。

Hudson_Chang

紅姑發哥偉仔被集郵
hudson_chang: Yes. #鍾楚紅 #秋天的童話 #超級美人 #成功集郵
紅姑應周潤發邀請前來晚飯,很喜歡和牛壽司。

#即燒三成熟A5和牛壽司
比手掌大的和牛薄切蓋在飯上,總廚高岡浩二(圖)擦上自製微辣燒肉汁,拿起火槍把和牛燒至轉色,油脂滲入壽司,和牛三成熟,油香肉嫩。只有點omakase才能品嚐。

#神戶洋葱圈 $98
看似平凡的炸洋葱圈,一吃下卻驚為天人,洋葱不帶半點辛辣味,鮮甜得媲美水果。這個洋葱大有來頭,而且絕不便宜,均是來自神戶淡路島、以清甜多汁著名的洋葱,每個約$40。

hudson_chang:One of the most special lady I ever met in my life. #香港女巴菲特 #劉央 happy birthday.
劉央今年其中一個生日派對選定在餐廳舉行,對食物毫不挑剔亦沒特別喜好的她非常豪邁,邊喝酒邊進餐。

#燒北海道蟹膏多士 $148
蟹膏份量多,味道甘香鮮甜,佐以日本鬆軟帶甜奶香味的多士,味道非常合襯。

Ura Japanese Delicacy
威靈頓街198號The Wellington 2樓

鄭秀文撐友食巴西雞子

今天抽空支持朋友的小店。個人最最最喜歡這個滷水雞子。很入味。雞子超大粒!哈哈!
記者點評:這間車仔麵店以滷水雞子最具特色,店主精心挑選體積特大的巴西火雞子,先以麻油、酒和生粉醃3小時,讓雞子入味和辟腥,出水後放入滷水慢煮20分鐘,才能做出既入味又剛熟的嫩滑口感。雞子完全不羶,連首次吃雞子的我也吃得下。

林心兒力讚傳統煙熏店

Best smokehouse in town #CrftPit thanks for the amazing food
記者點評:被林心兒稱讚為全港最正煙熏店的CRFT -PIT。店主之一的Leo曾在倫敦的NOBU工作,喜歡煙熏美食。他以傳統低溫煙熏方法,使用比液體煙熏多三倍時間,令肉類的煙熏味更香,肉質更軟滑。他亦愛以不同木材作煙熏,為食物帶來不同香氣,如屬胡桃木的hickory wood及荔枝木等。

徐濠縈最愛富豪飯堂鵝肝

#醉鵝肝
記者點評:鍾樹棠曾是林青霞家廚,現在灣仔開餐廳,主打南洋fushion菜。無華麗的裝潢、桌椅,更無VIP房,卻一直都是唐英年等政商富豪愛去的飯堂,平日愛四圍發掘小店的徐濠縈亦是餐廳常客。來自匈牙利的鵝肝先以低溫浸煮半小時至九成熟,然後用花雕、玫瑰露浸過夜即成,做法簡單無花巧的醉鵝肝入口即溶,不油膩且齒頰留香。

記者:吳宛蔚
攝影:林栢鈞、陳永威、許先煜
編輯:李寶筠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