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環球股災投資市場無出路,人民幣又籠罩貶值陰霾,本地機構及個人客戶,續將到期外幣資金轉回本幣持倉避險,故港元需求面對薄弱交投,再觸碰金管局強方兌換保證價(每美元兌7.75港元),該局傍晚連續第2天「接錢」,變相在市場注資124.78億元,下周二銀行體系總結餘升至3,186億元,接近2009年底金融海嘯後,資金湧港1年後結餘所創歷史高位(3,199億元)。
記者:劉美儀
有市場人士相信,港元資金超充裕下,即使美國年內加息,若本地資金流走「龜速」,港銀隨時滯後達1年,拆息才會抽高至引發加息(儲蓄及最優惠利率)需要。
兩日共注資280億
連同前日兩度注資共155億元,金管局兩日內暫注資279.78億元(等於承接36億美元沽盤),接錢後港滙一直保持7.75水平,今日本港假期休市,市場更缺乏承接力,港元買盤需求,要「敲」該局盤房平倉的機會存在。
金管局發言人表示,港滙持續走強,觸及強方兌換保證價水平,該局承接銀行美元沽盤,維持港滙穩定。
恒生銀行(011)執行董事馮孝忠認為,本港貨幣供應中,外幣存款(包括人民幣)佔比達五成,由於人幣作為滙率穩定兼高息的存款貨幣誘因,在貶值前景下消失,傳統如澳紐高息貨幣,兌美元又持續下跌,其他環球股債市場欠投資出路,本地大型機構及個人客,將外幣及人幣存款,到期後轉回本幣持有避險,「保本意識抬頭,寧願忍受低息亦要放返港元存款」。
以一般定存敍造最少3個月計,倘市場因素沒有重大變化,他預期客戶人幣存款轉港元持倉行動,會由「811」貶值計延續到11月。
港元總結餘升至逾3,000億元,隔夜港元息一定「零厘」,1至3個月拆息亦不會跟隨美息抽升太多,理論上港息滯後跟加時間,會比3、6個月更長。
人幣弱勢令港滙強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大中華董事總經理王良享亦說,「始終中國經濟有排唔睇好,9月份數據唔會有期望」,人幣睇淡下,離岸價稍一轉穩即有沽盤,到期人幣存款亦轉回港元,「街外(公開市場)無人接(美元沽盤)便敲金管局門(交易室)」,故人幣離岸價走弱,與港滙轉強是一脈相承。
2004年6月底,美國結束長達4年減息浪潮,由1厘加至1.25厘,此後兩年經連續17次加息,美息升至5.25厘。
港銀則在美國加息6次,到2005年3月結餘剩下44億元後才跟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