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聖士提反舊生 闖二戰斷頭台

【專題籽】聖士提反舊生 闖二戰斷頭台

【專題籽:一樓一故】
開學了,學生哥又要上學去。
方鎮江在赤柱成長,初中入讀香港面積最大、曾為日軍集中營的中學聖士提反書院。香港長年有土地問題,但是在他母校,各種設施齊備,甚至能讓家長以直升機接送子女。方鎮江自豪地說:「聖士提反面積佔了半個赤柱,校內設施多元化,年年都有很多年輕人來這裏參加夏令營。」九十年代初他完成中三課程到海外升學,但是對母校很有感情。回流香港後,搬到市區生活,為方便女兒到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就讀,六年前全家搬回赤柱。兩年前,方鎮江成立公司並成功投標,打理當年度過青葱歲月的學校泳池。為何這麼念舊?「因為初中的校園生活,是最難忘、最開心的記憶。」

聖士提反書院是傳統名校,1903年創校,1905年已派學生參加本地牛津考試。已故富商鄧肇堅、詠春大師葉問、港鐵前主席錢果豐、律師練松柏、DHL創辦人鍾普洋、九倉前主席吳光正及電影大亨鄒文懷等均是校友。校園倚山而建,曾是田徑隊成員的方鎮江說:「跨山跑是學校傳統,即圍着學校跑,我的年代是跑三個圈,相信所有師兄師姐也跑過。」香港女飛人溫健儀亦是校友。「香港田徑隊總教練余力當年是駐校教練,他在練習場地——校內的大球場,增建多樣機械加強體力訓練,當年差不多是聖士提反田徑隊最輝煌的時代,在學界有好成績,陸運會也獲電視轉播。」方鎮江邊說邊提起那些飽歷風霜廿多年、已經生鏽的機械,扮起當年訓練的情況。

方鎮江讀書時代所住的懲教署職員宿舍,距離學校僅兩分鐘路程,但他仍會遲到,被罰企在教學樓與書院大樓(圖)中間的中央廣場。

位於山上最高位置的小教堂背後,相傳是日軍用斷頭台行刑的地方。

小教堂為紀念日佔時期的受難與罹難者而興建。1995年,大門上方換上描繪昔日集中營的彩色玻璃。

罰企當欣賞美景

方鎮江自認是頑皮學生,為老師改花名是小兒科,「小息跟同學在班房內,用紙球及英文書玩棒球,結果被班主任崔Sir罰,要我們在大球場成功擊中棒球100次,他坐在旁邊,由三時至八時看着我們。」因不遵守課堂秩序,常被罰企於教學樓與校內歷史最悠久、已被評為法定古蹟的書院大樓之間的中央廣場上。雖然被罰企,但可藉此欣賞校園美景、各大樓的建築外形、靜聽雀鳥聲,仍是賞心樂事。
在初中生涯中最不爽的懲罰,又是崔Sir所罰,「大年初二要我到他的家背書,雖然我住在隔籬的懲教署宿舍,感覺不好受。那時他的家就是三號平房宿舍,我記得一入門,他就給我一封利是,然後在客廳背書。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個壁爐,因為在香港很少見。」校內各處佈有建於1931年、當時為教員宿舍的平房,2010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物,現時二號平房是校長宿舍。當年崔Sir所住的是三號平房,現改為文物館,介紹創校逾110年的歷史,包括香港淪陷時學校成為集中營的舊物。

現存五間約於1931年建成的平房。改裝成文物館的三號平房,屋內仍保留一個大壁爐。

方鎮江熱愛運動,是田徑及游泳的校隊成員。相片是1990年聖士提反書院泳隊成員在科藝樓前的合照。

為女兒揀選小學時,方鎮江的必然之選是母校的附屬小學,現在女兒已升讀小六。

流傳在學校那故事

學校曾作集中營,加上校內建築古舊,自然多故事流傳,「校內有些地方使用木地板,已經用了很多年,受冷縮熱脹影響,出現裂開聲音並不出奇,這已經讓大家疑神疑鬼。」我們正在建於1929年的馬田宿舍之內,方鎮江說畢,突然聽到澎湃的流水聲,四周視察後,原來只是背後洗手間座廁的水聲,「就是這些誤會。」
走到最早建成的書院大樓,日軍攻入書院時,在這裏進行大屠殺,「有日軍推出回憶錄,記錄當時情況,因為我非常熟悉這個地方,閱讀時完全想像到他所說的情景,心裏不寒而慄。」可是廿多年前,尚在學校讀書的方鎮江則冒住又犯校規的風險,走到學生禁止進入的範圍探險。那是1950年,為紀念日佔時期在聖士提反書院受難與罹難者所建的小教堂,「跟同學偷入來玩,這是學校最高位置。在教堂背後,就是相傳日軍用斷頭台行刑的地方,在最高處有一塊大石,下方是小溪,人頭會隨着溪水流出大海。」小溪早已不復見,現在只有茂盛的叢林。
方鎮江離開學校時,書院大樓西翼擁有180度無敵海景,不過為慶祝學校成立100周年,2006年,在前方加建百周年紀念大樓,大球場旁亦加建百周年紀念花園。校園景觀有變,卻沒有影響方鎮江對母校的懷念,今年管理泳池的合約結束後,方鎮江在距離大球場後門約五分鐘行程、赤柱巴士站附近,開了一間懷舊小食店,不少聖士提反舊生及教職員,也會在小食店打卡,成為聖士提反書院校外聚腳點。

書院大樓已有85年歷史。它是赤柱聖士提反書院最早的建築物,也是校園唯一法定古蹟。

方鎮江最喜歡的地方是在日佔期間被用作菜田的大球場,每次完成田徑訓練,也會跟同學坐着欣賞日落後才回家。

日軍佔領 校園成戰場與集中營

1903年,包括何啟的八位華商及社區領袖創辦聖士提反書院,以仿英國公立學校架構,為華人學童提供英文寄宿學校,原址在西營盤,首年僅有六名宿生及一名不住宿的走讀生,同年擴充到西邊街,其後再擴充搬遷。二十年代初,決定在赤柱建新校舍,1928年奠基,1930年開幕。在赤柱80多年,香港淪陷不僅是香港的重要歷史,對聖士提反也極為重要。
1941年12月8日,日軍開始進攻香港,幾天後,新界已被日軍佔領。時值聖誕假期,大部份學生及教職員離校回家,餘下約60名海外宿生及一些教職員,書院大樓被政府徵用,現時圖書館的主禮堂及地下課室被轉為緊急軍方醫院。12月25日聖誕節,香港淪陷前的最後一戰在聖士提反書院發生,戰線從沿岸的黃麻角道穿越大球場及校園,伸延至東頭灣道,英軍撤退,早上五時半,聖士提反書院落入日軍手中。
日軍攻入書院時,一隊約200人部隊闖入書院大樓,把56名傷兵刺死,另有醫療人員及教職員被殺,包括時任中文部主任譚長萱老師。其後,聖士提反書院及赤柱監獄宿舍變成赤柱集中營,共約2,600人被拘留,其中書院住有約1,000名拘留者。日軍容許拘留者自行組織及管理,不過每人每日均被安排工作。由於日軍只提供小量糧食,拘留者將校內的大球場變成菜園,改善營內生活。
1945年8月15日,日軍無條件投降,校園在日治期間損毀嚴重,校內的家具被日軍取走或燒毀,集中營內的木地板,大部份被拘留者用作燃料燒毀,書院大樓西面及三號平房的屋頂被炸,至1947年,才得以在原址重開。

1928年4月27日,港督金文泰(右二)到聖士提反書院進行書院大樓奠基儀式。

1930年,書院大樓建成時四周一片荒涼,地下是花崗岩石柱和拱門,屋頂是中式斜頂。

私人歷史建築 「維修資助計劃」巡迴相片展覽

日期與地點:9月5日至11日於荃新天地設展覽,至本年底在多個不同地方舉行

查詢: http://www.heritage.gov.hk

日佔期間集中營物資短缺,被囚者利用粗布袋拼湊成斗篷穿着。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黃碧珊
攝影:林栢鈞
編輯:李寶筠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