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籽】Holga數碼化 靠估影出菲林味

【科技籽】Holga數碼化 靠估影出菲林味

【科技籽:出閘搜新】
是扮嘢也好,是迷戀復古質感也好,LOMO一類玩具菲林相機是不少文青的入門之選。曾經大熱一時的港產Holga,近日藉數碼重生,於Kickstarter展開集資,瘦身同時保留簡約操作,影相繼續「斷估冇痛苦」,玩味十足。

主打snapshot、功能不多的Holga,是玩具菲林機的經典作,今次來到Holga Digital,外形跟到足,機背亦不如一般數碼相機般設有屏幕。加上轉用SD卡,身形的骰得多,比經典菲林版細近一半,輕巧便攜,更符合隨拍的形象。功能則有得也有失,得是不再有菲林限制,只要一扭機頂轉盤便可切換120或135格式;失則是鏡頭更簡化,連4段焦距也移除,新手或許更易操作,但對老手來說,未免過於簡單,少了一點自主操作感,影相可謂完全靠估。

Holga Digital
自動/B快門、1.5m-∞、800萬像素、92×73×56mm、110g
Holga Digital比其他Holga相機迷你得多,暫設四色,預計售70美元。

設有120及135格式的轉換轉盤,還有快門釋放時間的提示燈。

使用2A電池及SD卡,快門鍵則沿用鏡頭旁的設計。

機背沒有屏幕,只有一個小小的觀景器。

今次特別請來扮靚籽Sherry試機,原來她也是Holga粉絲,用的是Holga 135BC,「新機非常可愛,會得女仔歡心,效果係點就要試過先知。」拿着新機到處試拍,Sherry卻有點不爽,「影相感覺唔太實在,舊機至少會有快門聲,但新機完全冇,影咗未都唔知!」記者也有同感,建議正式推出時可加入電子快門聲或把指示燈移到觀景器中,方便用家。不過,Sherry盛讚數碼化後可以隨時轉換120及135格式外,亦不再因機身漏光而要封膠紙。
相質方面當然不會有太多要求,雖然Sherry說稍欠菲林味,但記者覺得已算不俗,有齊暗角、偏色及失焦等Holga元素。800萬像素亦夠玩,加上不能即時在機身觀看相片,也有一點菲林的期待感覺。

扮靚籽Sherry嫌新機欠快門聲,「影咗未都唔知。」

試相

120格式:色彩稍具菲林味,陰天下拍攝帶點鬆郁矇。

135格式:黑角更加明顯,在室內燈光下,偏色效果突出。

「港版LOMO」揚威白宮

Holga由香港人李定武設計,1982年開始生產,並發展出多個款式,名字乃音譯自中文「好光」。雖然製作簡單,更不時漏光兼鬆郁矇,卻充滿LOMO特色,更因美國攝影師David Burnett以Holga拍出的照片,在2001年白宮新聞攝影「歷史的眼睛」頒獎禮中獲最高殊榮而聲名大噪。今次數碼化繼續本土精神,與港牌Smartgears合作,創辦人之一Dennis說:「希望藉Holga帶回香港發展最鼎盛的時光,讓人重新認識香港製造的文化,了解香港工業其實也有很好的產品。」Holga Digital現於Kickstarter集資,並即將量產。

Smartgears創辦人Dennis希望藉Holga讓人重新認識香港製造的文化。

同門經典作

Holga 120S
是Holga家族始祖,亦是Holga Digital的原型。

Holga 35 KF
產於1982年,是少數具自動捲片功能的Holga相機。

Holga 120-3D
產於2008年,能同時捕捉兩個影像,配合特製眼鏡就可看到立體相片。

記者:韓繼聰
攝影:徐振國、許先煜
編輯:陳國棟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