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短缺】
1941年12月香港食米庫存約10萬噸,足夠當時160萬人口吃一年。不過日軍入侵,封鎖所有倉庫,將糧食物資掠走。日治時代,駐港軍政府未能解決物資短缺困局,實施歸鄉政策強行將窮困低下階層趕往大陸,同時實施糧食配給制,每人每日獲分配六両四食米。
英軍運6,300噸米解困
港九罐頭洋酒伙食行商會副總監李廣林,在香港淪陷時年僅5歲。他說,每日獲配給的米僅夠一碗飯,後期米量縮至三両二,並混入糙米及倉底陳米,「日本人嗰陣仲話糙米有益,一味愚民」。他指戰爭後期糧荒問題嚴重,物價飛漲,每斤食米原售數元,急升至200多元,「成日都見到街邊有人餓死」。他父親戰時做小販,從大戶收購餅乾、罐頭等副食品儲糧轉售,有幸存貨可暫解家中糧荒。
港英政府隨即面對糧荒難題,內地同樣受糧荒困擾,蔣介石政府中斷對港的供應。1945年9月中,香港糧食儲備僅餘10日份量。英軍在日軍投降前,部署接管香港的「鐵甲行動」發揮效果,英軍第一艘運米船從緬甸運送6,300噸食米抵港,澳洲亦派船運送牛奶、麵粉及糖等物資,令香港度過危機。
■記者白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