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亮話:二戰浮萍 - 張亮

也說亮話:二戰浮萍 - 張亮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勝利70周年,過幾天則是日本投降紀念日。對於二戰的開始,中國人認為是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歐洲人是1939年德國進軍波蘭,俄國人是1941年德軍東侵,美國人則是同年12月的珍珠港偷襲。
8年的全球戰爭中,超過6,000萬人失去生命,更多的人流離失所、漂泊浮萍。在歷史洪流下的個人,臉色蒼白、不由自主。

韓國人曾服役日蘇德軍

楊江勇是日治時代的韓國人,1938年被徵召加入日本的關東軍。一年後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面對將來赫赫有名的蘇聯朱可夫(Zhukov)將軍,第六軍被重創,有學者認為間接造成日軍二戰時南向太平洋的大戰略。楊江勇戰事中被紅軍俘虜,送入勞改營。
後來德軍東侵,蘇聯節節敗退、傷亡慘重,被迫把戰俘也送上戰場去,1942年,他披上蘇軍戰袍,1943年在烏克蘭再次戰敗被俘,成為了德軍的囚犯。
1944年德國被盟軍包圍,東西戰線兩面吃緊,於是把戰俘編成所謂的「東方營」,楊江勇又披甲上陣,不過這次可是變成了德軍,在諾曼地海灘的猶他灘頭駐防,盟軍成功登陸諾曼地時被俘虜。
起初盟軍以為他是日本人,後來才發現他複雜的背景,楊江勇先後在英國和美國的戰俘營囚禁,二戰結束時被釋放,最後移民美國伊利諾州,這位韓國人曾經服役日、蘇、德軍,1992年以美國公民的身份去世,享年72歲。全球化和世界公民的概念在這裏真不知道應該如何理解。
二戰離我們似乎已經很遙遠但也近在身邊,筆者的祖父在我父親出生不久去世,父親對他印象全無。
當年的祖父是區中保長,現在98歲的祖母也不清楚其時丈夫緣何就被日本兵抓走失蹤,危急之時,她抱着我父親躲在一個痲瘋病人的家,日本兵因為怕被傳染,避開此人,祖母一個年輕女人才逃過一劫。
人性在大時代中最受折磨,極端的光輝和極端的黑暗都會呈現。一個人在生命受威脅的時候還能否守得住核心價值?一般人也許希望自己永遠不需要回答這個問題。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