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街道搜查】
某人(I won't make stupid people famous!)說電車要入博物館,我也覺得有些人適合移居堆填區。1904年,電車首次於香港島馬路上行駛,它曾是陸上最快的交通工具。服務逾百年,現在卻因「慢」而差點被消失。其實正因這種「慢」,給予我們細心欣賞這座城市的機會。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黃凱欣今次乘電車,帶我們漫遊德輔道中,回顧昔日的中區填海計劃。
德輔是香港第十任港督,但其實現稱為德輔道中的道路,在第四任港督寶靈任內已有,前稱寶靈海旁中。1850年代,由於太平天國之亂,廣東居民紛紛逃難到港,引發土地問題。第三任港督文咸及第四任港督寶靈都想在中區填海,卻遭海邊的洋行大班反對,因為如果填海,他們的私家碼頭便等同報廢,填海計劃一拖再拖。直至數十年後,差不多到了1890年代。這裏海灣因淤泥堆積變淺,龐大的填海計劃隨即展開。時任港督為德輔,所以1904年工程完結,寶靈海旁中正式改名為德輔道中。
填海計劃建造了德輔道中至干諾道中之間大片土地,商業機關相繼進駐。德輔道中成為連接新舊商業區的要道。1904年電車通車,沿路貫通整個中環,中環蛻變為繁華商業區,電車功不可抹。我們下周將再乘電車看其他街道的歷史。
記者:葉青霞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