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港老戰士 嘆未獲官方尊重

衞港老戰士 
嘆未獲官方尊重

【最後70年】
【本報訊】70年前,香港結束了3年8個月日治時期。這段黑暗歷史,始於一場勢孤力弱的「香港保衞戰」。一場戰事,多條戰線。這一邊,有英聯邦為主的戰士負隅頑抗;那一邊,有受中共號召的東江縱隊游擊抗日。殊途同歸,戰後70年,老戰士都沒有獲到應有的榮耀與回報。

蔡彼得是本港少數仍在世的抗日華籍英兵之一。 黃耀興攝

炮隊擊落敵機 頑抗18日

【華籍英軍炮手】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一書記載,香港防衞軍炮兵部隊抗日時「表現積極」、「盡忠職守」,包括華籍炮手蔡彼得。他所屬英軍炮隊成功擊落日本軍機,可惜兩方軍力懸殊,奮戰18天後示白旗投降。彼得續為英軍搜集地下情報,由被國民黨抓往內地當豬仔兵,再當上游擊隊員,直至香港重光。
1941年12月8日,日軍轟炸啟德機場,掀開香港保衞戰序幕。當時21歲的彼得剛入伍,早餐也來不及吃,就穿軍服上陣,「啲人以為係操練,原來唔係呀,有炸彈落地下㗎」。
蔡彼得原名蔡炳堯,還未受訓完畢就要保衞香港,派駐雞籠環(現為華富邨)當炮兵。8名印度兵與8名華兵分別控制兩座高射炮,彼得大部份時間負責瞄準,「日本仔隻航空母艦喺擔杆山(港島以南擔杆列島)後面,嗰度起飛機。我哋校定晒尺寸,一飛上嚟,總指揮嗌fire,我哋就打」。

1939年日軍轟炸深圳,英軍在新界邊境加強防禦。黑白圖片

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於香港淪陷時,與日軍對戰。黑白圖片

被日流彈射傷小腿

炮台的總指揮部位處兩公里以外的沙宣道,靠炮兵人手鋪設電話線通訊。彼得把線拉到鋼綫灣(現為數碼港)之際,日軍流彈擦過,他的小腿皮開肉綻,「好彩有絨布保護隻腳,唔係就入骨」。
彼得的炮隊終於12月13日擊落日軍第2支艦隊一架水上偵察機,「高興囉,(飛機)燒緊跌落海。總指揮部打電話嚟,話有隻羊咩獎畀我哋食」。印籍戰友煮了大煲咖喱羊肉,16人飽吃一頓。
彼得最初戰意高昂,漸漸發現我方軍力太薄弱,打定輸數,「我哋算好本事啦,香港一隻戰艦都冇,任人炸,頂到10幾日已經好叻」。戰事維持短短18日,總指揮就下令在炮台掛起白旗,全部炮兵脫掉軍服離隊,「唔早啲投降,仲死多啲人」。
香港淪陷之後,英軍服務團在廣東成立,搜集情報及謀動策反,在港當小販賣黑市白米的彼得再被「徵召」擔任地下工作,先後到金鐘及太古船塢打散工,暗中監察日軍船隻維修進度。他喜愛玩滾軸溜冰,經常相約接頭人在溜冰場交換情報,「溜冰場老細見我成日同佢(接頭人)傾偈,有日話畀我聽,佢畀人拉咗」。他曾經打算到惠州投靠英軍,卻遭國民黨抓去當豬仔兵,其後輾轉投靠獨九旅游擊隊,直至日軍投降。
英軍後來重新為軍人登記,他因不滿華籍英兵待遇不公,拒絕再入伍,轉行當司機,從此再沒向英女皇像敬禮。他指當年英軍在歐洲自顧不暇,留下香港孤軍抗日,死傷最慘重的反而是加拿大兵,其次是各種國籍的留港英兵,「我對英國佬冇感覺。我喺殖民地當兵,唔係幫英國佬,係為香港」。
■記者白琳

【日軍閱兵】
1941年12月日軍於堅尼地城舉行入城儀式。黑白圖片

【美軍轟炸】
1945年1月美軍轟炸為日軍維修戰艦的太古船塢。黑白圖片

【香港重光】
1945年9月日軍投降後,香港重新升起英國國旗。黑白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