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圍塌樓現場重建 民間提方案 私樓 居屋 公屋 集同一幢樓

馬頭圍塌樓現場重建 民間提方案 
私樓 居屋 公屋 
集同一幢樓

【本報訊】2010年土瓜灣馬頭圍道發生塌樓事件後,市建局隨即宣佈重建,塌樓現場已變成地盤。一群專業人士近日向城規會提出民間規劃申請,建議供未被拆的崇志街居民作樓換樓原區安置;興建集私樓、居屋、公屋於同一幢的混合式樓宇,及保留並改善舊區回收店等社區網絡,冀市建局一改過去趕走居民、踢走小店的「換血式」重建模式。
記者:雷子樂

塌樓事件後,市建局宣佈在馬頭圍道及春田街重建,現址的舊樓已全數拆卸,現場的土地已平整,正待打樁起樓。今年1月市建局再宣佈在一街之隔的春田街及崇志街進行重建,約79戶共194名居民受影響。紅土社區達人、社區文化關注等團體,到區內了解居民訴求,在規劃師和建築師協助下,設計出民間規劃方案,早前向城規會提出申請。

社區文化關注成員陳楚思希望方案可保留原有社區網絡。

建議分期重建

本身是規劃師的紅土達人成員Natalie表示,計劃建議將馬頭圍道及崇志街兩個地盤合而為一,分兩期發展。
首先在馬頭圍道興建兩幢18層高共420個單位的樓宇後,安置受重建影響的崇志街居民遷入,然後才展開第二期重建,興建一幢25層高共有150個單位的樓宇。她解釋,有關安排可做到原區安置,「唔使好似𠵱家咁,要將街坊最遠趕到將軍澳」。
紅土達人另一成員、建築師Erica認為,這種分期重建的可行性極高,過去亦有多個先例。兩個地盤的3幢新樓,建議要包括私樓、居屋、公屋,最理想是在同一幢的樓宇內,包含三種模式的混合樓宇,「咁可以令房屋資源更公平分配,令社區個結構健康啲,唔會話一係窮人區,一係士紳化」。「本身一幢私樓,都會有人租、有人買㗎啦,只不過𠵱家個包租公係政府之嘛」。
灣仔、西營盤的重建,趕走舊區居民,令重建區變得士紳化。Natalie指,今次的規劃申請,希望能帶來改變。

盼保留回收店

土瓜灣區內有多間回收店,是對基層人士極其重要的「經濟鏈」。民間規劃方案,除會保留地舖,還建議將回收店放入地底停車場內,並「升呢」做社區回收站、增設社區二手店、社企工場等設施,減少對街道居民的滋擾,以達「去NIMBY(Not In My Back Yard,鄰避症候群)化」的效果。重建區的公共空間,也會引入社區農圃等設施。
社區文化關注成員陳楚思指出,土瓜灣區內有逾1,600幢樓齡逾50年的舊樓,希望今次民間提出的重建模式,能起參考作用,讓重建之餘,居民可以留下生活,保住社區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