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蟲一叮 可令人全身出疹

蚊蟲一叮 可令人全身出疹

【本報訊】夏日外出活動易被蚊叮蟲咬,但須小心出現面腫或生水泡等皮膚過敏不適,甚至有可能誘發濕疹。皮膚科醫生指出,兒童及有過敏病史的人較易在蚊蟲叮咬後出現敏感反應,提醒有嚴重症狀如全身出疹、面腫、傷口灌膿等應盡快求醫。
記者:梁麗兒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皮膚科臨床助理教授陳俊彥指,蚊、蜜蜂、紅火蟻、毛蟲等分泌物或腹部的針刺帶有獨特的蛋白質,被叮咬後可觸發敏感症狀。這些蛋白質會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過敏反應,分泌大量包括組織胺的發炎因子,導致常見如紅腫、痕癢等較輕微症狀。組織胺也會令血管擴張並且充血,引發丘疹,情況嚴重患處更會腫脹至有體液滲出,產生水泡,若水泡穿破會引致傷囗外露,增加細菌感染風險。

或致血管腫脹休克

若組織胺水平太高,可經血液循環走到全身,引致血管性腫脹甚至休克,即手部被蚊叮咬,身體其他部位也有可能紅腫,常見如面部、眼皮等皮膚較薄部位較易察覺腫脹現象。若病情嚴重,大量白血球更會聚集於發炎患處,形成膿頭。
陳指臨床有兩類人較常有過敏反應,其中兒童因免疫系統未成熟,容易出現較大敏感反應,患處被咬後易持續及嚴重紅腫。另外本身有過敏症如患濕疹、哮喘、眼睛結膜敏感等人士,被叮咬後不但較易產生強烈反應,更可誘發蕁麻疹、濕疹等炎症發作。
瑪麗醫院兒科皮膚科病人中約1%是因蚊叮蟲咬而求診,主要為5歲或以下幼童。多數人曾到郊區活動,被蚊咬後4至6小時出現痕癢、灼熱、刺痛及面腫症狀。曾有家長發現嬰孩突然面腫,誤以為是食物或藥物過敏,帶往急症室求診,才發現是蚊咬引致的面腫過敏反應。
曾有30歲男士到沙灘曬日光浴被昆蟲叮咬,全身長出多達30至50粒丘疹及小水泡,前臂更腫脹及灌膿,一度誤以為「生蛇」,經醫生查問病歷,他才記起病發前2至3日曾到沙灘曬太陽,懷疑睡覺期間被昆蟲叮咬,引起嚴重過敏反應,他服食抗組織胺藥物及使用抗生素藥膏治療後康復。
要預防蚊蟲叮咬的過敏最好做足防蚊蟲措施,例如進行戶外活動要穿着質地薄及通爽的長袖衫褲,並用含DEET(Diethyltoluamide,避蚊胺)成份的驅蚊蟲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