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原本對戰爭史不感興趣的中史科老師,加上一批香港中學生,四年來,自費探訪台灣、香港兩地的抗日老兵。今年他們更出書,紀錄一個個情淚交織的中國遠征軍故事。
記者:蘇汝卿 攝影:朱家駿
「我希望令他們釋懷。」今年三月,中史科老師袁梅芳與一批學生出版《中國遠征軍──滇緬戰爭拼圖與老戰士口述歷史》,紀錄十三名老戰士(有二位剛辭世)的故事。抗戰期間中國兩次派出遠征軍,守護國際援華物資通道--滇緬公路,投入兵力40萬人。這段歷時3年零3月、橫跨中緬印的戰爭,袁老師堅持由學生「擔大旗」採訪及編輯:「有一批年輕人作傳承的擔子,意義才大。」袁老師亦表示是學生的熱誠才促成這些關懷行動。
不過這些「曾祖父級」受訪者,位位不同脾性和方言,一開口就是數小時的抗戰回憶,要消化這些的史料,對普通中學生而言,簡直是不可能任務。今年才考完文憑試的主編,呂牧昀同學負責「歷史篇」,坦言一開始無從入手,要不斷刨書:「但我覺得要對這段歷史有交代。」從這堆冰冷資料中,這位主編腦海盡是令人萬分感慨的活見證。93歲,表達的內容零碎、寡言、獨居的曾子傑伯伯令他最深刻:「我覺得很心酸,曾經為國效力,一個這麼陽光的人,現在沒有人關懷。」三年來,師生跟曾伯飲茶、郊遊、甚至給他洗廁所,亦為這位遠征軍繙譯官記下了連口述歷史專家都放棄的故事。
而今年才升中四的梁幗心表示:「一個訪問數小時,有時候一句要聽十多次。」但一想到年過九十老戰士在他們面前仍精神抖擻,她覺得每一字都包含著老兵的願望。而魏清瑜同學的祖輩更是遠征軍,從祖父口中聽到文革對國民黨軍的迫害,感受尤是深刻:「身為後輩,承傳這段光輝的抗戰歷史,對在生老戰士是一種欣慰。」
書出版後,袁老師更多次到內地,她想不到文革對他們造成的創傷比打仗更大,而至今大部分老兵仍未得到重視:「有些人曾經生活跟乞丐相差不遠,住在破牆內,一兩個月才能買一次豬肉。今天國家走到這一步,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很重要的基礎,他們的遭遇竟是如此,我覺得很痛心,亦是國家之恥。」
今年暑假,這位中史科老師仍馬不停蹄,獨自到內地、台灣探訪抗日老兵,又與學生探訪香港戰士。她表示要與時間競賽,「跟老人家做口述歷史,建立的關係,是一生一世的,希望我們會有長長的日子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