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政府屢破壞軍事遺址

殖民政府屢破壞軍事遺址

【本報訊】二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從深圳揮軍南下,18天攻陷香港。研究香港軍事史的古諮會前成員高添強,透過實地勘察及比對英軍防衞地圖等資料,估計全港有逾千處英軍防禦工事建築。他認為,本港的軍事防禦建築與近代歷史演變及國際形勢有密切關係,有足夠條件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不過港府從未制訂完整防禦工事遺址紀錄,部份遺址尚未被評級為歷史建築,更遭受政府部門破壞,無聲無息地消失。
高添強過去一直自發尋找隱藏在全港各處的軍事遺址,「我冇辦法數得晒遺址總數,至少有上千個」。他說,戰後英國政府明顯刻意淡化二戰歷史,避免港人愛國思潮抬頭,故少提二戰歷史,大批防禦工事建築被荒廢。回歸後,港府似乎延續殖民地政府輕視戰爭思維,「至少香港保衞戰中,日軍多次屠殺戰俘和醫護人員,但到今天為止,多個屠殺現場仍未有指示牌說明慘劇」。
目前全港1,444項獲古諮會評級的歷史建築,只有16個地點共85項是防禦工事遺址,包括軍營、炮台及碉堡。「但有更多遺址已經無聲無息咁消失咗。」高添強說,政府沒有統一紀錄及保育戰時遺址政策,大量軍事遺址受破壞,九龍灣彩德邨現址,就曾有一座戰前興建,用以保衞啟德機場的防空炮台,但2002年土木工程署未做任何研究,就已拆毀炮台,事後將責任推向環評顧問,稱報告未有提及,古蹟辦未及詳細紀錄,炮台就已毀掉。

有條件成為世遺

無辜被毀的防禦軍事建設不勝枚舉,高添強隨口一數,有舊統一碼頭機槍堡、魔鬼山炮台一處戰壕,以及石澳道機槍堡。「最谷氣係工程明明可以避得開,佢(政府)偏要揀拆遺址方案」,高指石澳道1997年改建工程,路政署為大風坳一段重新定線,整片山頭偏要取道戰時機槍堡的位置,定為新路選址。
高指「好多時候係官員無知」,香港歷史與國際形勢密不可分,英政府在香港建立防禦工事,最初針對對象是俄國及法國。一戰結束後,日本在東亞逐漸抬頭,英政府亦調整戰略,以日本為防禦目標。本港一系列軍事工程,與環球形勢有直接關連。全球沒有一個城市,可像香港般有豐富軍事遺址,見證近代史發展,「絕對有條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只係政府有冇智慧同決心去做」。
■記者鄭啟源

魔鬼山一處戰壕,因政府興建晨運徑被破壞。高添強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