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魔術、千術、心術 - 姚崢嶸

What we are reading:
魔術、千術、心術 - 姚崢嶸

「買定離手!」下注者充滿信心,從三張反轉的啤牌中,選定那隻是「王后」,因為他認得這隻牌,在前一局意外地被莊家輕微摺了角。旁觀的Alex卻看穿,這位倒霉的人將輸掉幾百元:莊家故意把「王后」摺角引他上釣,然後換了另一張牌。
Alex是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博士生,亦是魔術發燒友;他來觀摩,正因這類騙局的伎倆,與魔術同出一轍。
好端端名校生,何以不務正業?原來他曾參加大型魔術比賽失手,成為唯一未完成表演已被叮走參賽者,心生不忿,四出拜師學藝潛心修煉,決心以專長的數學概念引入表演套路,重新站上擂台。
《Fooling Houdini》紀錄Alex這段救贖之旅,亦介紹魔術秘訣和手法。
所謂「手法」,其實只有一半和手有關。不錯,經過長時間訓練,就算你和我,也能準確地一手把一副啤牌平分為兩份(各26隻)、派牌時扣起第一隻只派第二隻、幾秒內單手把別人帶着的錶除下、用看來打開的手掌暗藏錢幣等。可是魔術行內有一句話:魔術發生的地方,並非魔術師手中,而是在觀眾腦中。
譬如常見把戲「愛出頭的牌」,觀眾隨意選擇一隻啤牌,魔術師把它放回整副牌中間,無論怎樣再洗勻,這隻牌最後總會浮上第一張。網上不乏教學影片,在慢動作和專人講解下,你可明白箇中手法,但魔術師回到正常速度和手勢時,你仍不會看出破綻,因為魔術設計內含心理學基礎。
先說掩眼法:嚴格來說,「掩」是其次,引開注意力才是重點。心理學有個經典實驗:影片裏,一班人把籃球傳來傳去,觀眾需要數籃球被傳總次數。過程中,有隻大猩猩在影片中大搖大擺走過;影片放完,大部份觀眾竟然對猩猩沒有印象,因為大家專注看傳球,對背景發生的事物視而不見。
同樣,魔術觀眾大部份都不會相信魔術師的咒語或手握的魔術棒有何神奇法力,念咒和揮棒豈非多此一舉?錯了。人就是有慣性,魔術棒在揮動、或者美女助手在搔首弄姿,你的注意力不由自主跟隨時,就是魔術師出手腳的機會。
魔術師也喜歡給觀眾嚐甜頭,讓他們以為自己看穿把戲,然後殺個措手不及。前述的「找王后」騙局,莊家看來很努力地把三張牌移來移去,但實際必定確保玩家能跟上、贏上幾局。
若玩家下錯注,莊家甚至會換牌讓他贏,直到注碼越下越大,毫無戒心下,才令玩家一鋪清袋。
魔術師甚至會假扮失手,除了為搞笑,也避免表演顯得太完美。最佳例子是屬魔術同行的通靈、問米、算命,表演者除了精通「(梁振)英式」模稜兩可語言偽術,還有個秘技:故意「猜」錯15%內容,因為過程太準確,參加者會生疑(難道早已起過我底?),觀眾則會認為是串通。扮失手、以退為進,反而更像真。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