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去年政改8.31決定為香港普選「落三閘」,撤底粉碎一班支持與北京溝通達致真普選的中間派學者、民主派人士的希望,部份人更表明「對話之路已盡」。一年過去,佔中運動發起人陳健民認為,香港溫和溝通路線已經「死亡」,泛民與北京難重建對話;不過有份籌組「民主思路」的港大學者陳祖為卻仍然對中間路線未死心,指一次失敗不等於要放棄溫和路線。
記者:林俊謙
陳健民雖是佔中發起人,但他曾是中間派學者中,最支持與北京溝通,2010年更一力支持民主黨與北京就政改對話,不過陳健民現在也對重建泛民溫和派不存希望,形容現時所謂溫和派路線「少到形成唔到一個力量」。
陳健民認為,自500多名學者在人大8.31決定後發表「對話之路已盡」的宣言,已等同宣告本港溫和力量「死亡」。他指溫和派過去十多年一直想透過與北京對話爭取民主,但換來的是打壓而非成果,雨傘運動後主流泛民內的溫和力量更加萎縮,他以最近成立的「民主思路」為例,並非全屬泛民人士,當中夾雜不少支持人大決定的保守建制人士。
面對雨傘運動後的政治新世代,陳健民稱看不到中間路線有出路,不覺得現時中間派有力拉攏主流泛民與中央對話:「如果你(中間派)喺雨傘運動中缺席,喺泛民入面無好穩固認受性,其實好難促成民主派同北京對話,所以其實我唔太睇好呢條路線可以發展嘅前景」,預視香港社運無可避免走向激進。
不過與陳健民份屬好友的陳祖為對泛民溫和路線仍存希望。陳祖為認為今次政改不只溫和路線失敗,抗爭路線亦未見成效,一次失敗不等於要放棄溫和路線,「硬又硬過,軟又軟過,但都失敗,係咪話以後唔抗爭?唔係,你用乜路線、用乜手法,係睇嗰個時候的政治環境,再研判去做最適合嘅」。
陳祖為相信,民主運動要有人做不同角色,不斷將抗爭升級,只會影響香港利益,不能動搖中共管治,「越來越勇武、不講文明秩序、越來越多仇恨,社會只會越變越差,不單攞唔到嘢,個局更只會越來越差」,強調爭取民主的同時,必需考慮社會上溫和意見佔多數的政治現實,「我哋唔係排斥抗爭路線,而覺得係相輔相承」,所以希望透過「民主思路」與不同光譜政治組織交流,年底再推出「政改檢討備忘錄」,爭取與中央官員會面,相信透過溝通縮窄分歧。
不過陳健民及陳祖為均同意,香港未來兩年在特首梁振英管治下前景悲觀,不約而同認為北京於2017年應該「換特首」。陳健民相信梁在餘下兩年任期,只會繼續執行中央命令,視民意如無物,「香港只會原地踏步或向後退,一路爛落去」,認為香港人最重要是守住香港核心價值。陳祖為希望2017年能出現減少政治對立的的新特首,覺得港人最重要是守住公民社會,抗爭手法亦要更聰明和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