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會開學,是因為七八月放了暑假——如果暑假被取消了,那會怎樣?說的不是增加上課的日子,而是可能每兩個月放一個星期,或者每四個月放半個月,把暑假「打散」來放。
美國社會學者Karl Alexander在2001年發表研究報告,他收集一間公立小學650位學生的數學和語文成績,並把學生家庭的社會階層和經濟狀況分為上中下級。結果顯示來自基層的學生,普遍成績都不如上流階層,這差距還逐年遞增:小一時相差三十多分,小五時可以相差七十多分,幾乎一倍。
基層的學生不夠聰明?學校未能幫助基層學生?一般教育學者傾向相信後者,於是學校實施小班教學、改寫課程、一人一電腦等種種改善計劃。可是Karl Alexander結論正好相反:基層學生成績較差,正正因為學校教得好。
他收集兩組成績,一組是六月,看到學生從九月開學到六月的成績,一組是九月,即是暑假後的成績。這樣一分開,形勢馬上不同:初小基層學生的成績略低於上流家庭的,可是到了高小,基層學生在學年裏的得分甚至稍稍多過上流家庭。問題是一到暑假,這些學生的距離便大大拋離。兩個小一學生,一個在暑假上夏令營、暑期班、交流團,就算閒在家裏,都有機會接觸更多書本,家長也相對緊張暑假期間的教育;另一個可能完全丟掉書本,玩個痛快,認識很多新朋友……由於收集的只是語文和數學成績,Karl Alexander發現最有錢的孩子在暑假增加了十五分,最窮的卻可以失掉近四分。他推算,如果取消暑假,學生家裏無論有沒錢,成績進步程度是相若的。
這研究放在今日,可能有不同的結果,手機普及,有錢沒錢的孩子都可能看手機不看書,接觸相若的資訊量。可是在日本又有另一個令人心酸的調查:日本的貧窮孩子有增加的趨勢,二○一二年高達16.3%,原因是家庭經濟出問題、父母離婚等等。電視台從膳食報道這些貧窮家庭的孩子,每日用在食物的開支不超過四百日圓,鏡頭下:孩子啜着烏冬湯麵,一點肉和菜都沒有。主播旁白:這些孩子平日上學,學校午餐提供重要的營養,可是到了暑假,不但攝取的營養大減,甚至吃不飽。
關鍵其實不在學校,而是家庭。像Karl Alexander發現在暑期裏加分的孩子,很可能在家由父母教學,學術成績比在學校更進步;然而像日本的窮孩子,放暑假等於餓肚子。當家庭出現問題,學校或者類似的社會機構就成了孩子最基本的安全網。
有學者提出「全年教育」的理論,認為定期放假,學習效率比一次過放長假好,課程也可以增加彈性。然而家長可能更頭痛照顧安排,再者,暑假已經成為大商機,不容消失。
但其實「暑假」的歷史很短,十九世紀中葉美國教育家Horace Mann等推動教育改革才引入暑假,希望減輕學生壓力,亦減少夏天擠在一起引發傳染疾病。昔日的學校假期可是與農耕有關,收割等「農忙」時學生要回家幫忙。而未來隨着科技發展,網上學習課程越來越普遍,教育不再局限在學校,教師的角色也會轉變,教育的地點、時間一直變化——暑假並沒有永遠不能取消的理由,九月一日也就是平常上課日子。
編輯:李寶筠
美術:楊永昌
Profile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