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果籽】勸學篇:書到用時鍾樹根

【讀書好×果籽】勸學篇:書到用時鍾樹根

下周又是開學日子,回望三十多年前的中學生涯,課堂知識早已忘得一乾二淨,留下回憶的就只有課外讀本。那年頭母語教學被視為二等學校,在殖民地念中文中學,自己對自己也沒有多大期望。幸好學校老師在政府規定課程外,很重視培育學生的閱讀能力,由初中開始已大量閱讀民國及台灣現代文學作品。

今時今日,雖然學生也大量在互聯網上閱讀留言、帖文、博客網誌,但這都不能取代書本。學生要實踐大量閱讀的生活,其實也需要「盲公竹」,我介紹台灣一位退休大學校長李家同,他以李伯伯稱號行走江湖,推廣大量閱讀的意義,鼓勵從中學時代接受人文精神的薰陶。

中大的兩位退休校長,最近都忙於參與政治鬥爭,整治其他大學學者,那種痞子習氣,令公眾眼前一亮。大學校長多是知名學者,本應有知識分子的風範,至少在公眾前也應將副權貴打手姿態好好隱藏。大學校長退下來,除了做行會議員追逐權力,或出任內地企業非執董,運用自己學術上的剩餘假值去賺人仔外,其實更應該用知識回饋社會,而非服侍權貴。

李伯伯現象

台灣資訊科技學者李家同博士,六十年代末畢業於加州栢克萊,歷任台灣國立清華大學、靜宜大學及暨南大學校長,九七年退休後著作不斷,向中學生介紹外語學習技巧、大量閱讀重要性,也以「李伯伯」作品牌,深入淺出向學生介紹經典的小說、電影及科學家故事。
他在《大量閱讀的重要性》一書中,批評中國人看書只重「精讀」,即只着重經典或「有用」的書,例如幫助考試、升級、進修等,在這些觀念下,學生難養成大量閱讀習慣,包括多看小說及閒書,與歐美學生存在差距。李家同指出青少年缺乏來自外界的大量文化刺激,會變得欠國際視野及普通常識,這些文化基礎是有助正規課程學習。因為大量閱讀的學生,會發展出一種「閱讀能力」,比其他人更快掌握文章重點、作者究竟想講甚麼,從而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講出自己的想法,更容易判斷出自相矛盾、不合邏輯的說法,浸淫日久,自然會比別人更有睇法、有獨到的見解。
相對國際而言,香港學生正規課堂的學習水平高,語文能力也不太差,但欠缺的是閱讀能力。李伯伯認為「不能閱讀」和所謂的文盲不同,這是指「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卻弄不清楚裏面在說甚麼,這就是缺乏閱讀能力。我們的教育,過於咬文嚼字的專注細節,這已和閱讀本身無關,會讓孩子失去閱讀的興趣,也會阻礙對整篇文章或整本書的理解。對閱讀的認知錯誤,讓孩子只想追求標準答案,扼殺了不同觀點和想像力。」

多讀閒書

學生大量閱讀應以消閒書為主,首要是覺得有趣,並享受閱讀的過程,而不是每天定下一小時正襟危坐書枱前捱時間。李伯伯以身作則,向中學生介紹他喜愛的四十本書,書名就叫做《李伯伯最愛的40本書》,選書多是西方經典小說作品,如《蒼蠅王》、《一九八四》、《動物農莊》,較特別是他愛看推理小說,例如英國偵探小說大師Agatha Christie的作品。以香港九十後網路一代的標準而言,李伯伯的心水之選未免過於「正路」,屬八、九十年代一般香港中學課外閱讀書單上的選書。其實,每個年代都有屬於那世代的經典,只要大家願意翻開找尋自己的樂趣,無論是愛情、武俠、奇幻、歷史小說,甚麼類型也好,總會有所得着,將來有機會公開表達自己時,也不至於錯漏百出、欠缺常識,淪為笑柄。

大學退休校長,還有很多方式貢獻社會、造福社群。台灣退休校長李家同致力向學生推廣大量閱讀的重要性。

李家同向學生介紹他自己喜歡的四十本書,道理是科學家也應接受人文精神的薰陶,如戲劇、電影、文學,大家看看香港的學者及退休校長,做人處世同市井流氓無異。

李伯伯以說故事方式,向學生介紹科學家的經歷,對念文科的學生而言,也會看出趣味來。

撰文:劉細良
編輯:李寶筠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