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筆思議】【慌張西望】盂蘭節氣魄更壯 - 杜秋棠

【七筆思議】【慌張西望】盂蘭節氣魄更壯 - 杜秋棠

記得司徒法正講過,鬼門關於農曆七月初一便大開,相傳遊魂野鬼從陰曹地府撲返陽間覓食搵替身,直至七月三十關門「大吉」才散band。只是,坊間認定七月十四,即盂蘭節當日為最「猛」,手機app也彈出溫馨提示,教你如何趨吉避凶。
杜秋棠不怕權貴,就是怕鬼怕小人,尤其「大時大節」,路過僻靜處總會提心吊膽。為克服恐懼,這天特意來看土炮鬼片《有客到》,選定了歡樂早場,貪人流少風涼水冷。試問還有甚麼比鬼節摸黑睇鬼片更驚嚇?不過,癲喪如我的大概不多,售票員上下打量我,確定我不是來「混吉」後,才准我揀位。

入戲院腳浮

筆者睇戲從不遲到,惟獨今次,因總要讓它們先進場(即管罵筆者導人迷信)。我發現「百無禁忌」的安慰作用其實不大,尤當拉起簾幕走進黑漆漆戲院,越發覺腳步越來越浮,呼吸越來越促,當下意識到,「有客到」的「客」其實是觀眾。「唔該借借。」別以為筆者被嚇儍到對空凳自言自語,我認為這是出於基本禮貌,希望在不被騷擾下欣賞電影。人鬼之間,也應該互相尊重。
《有客到》是吳家麗執導的第二部電影,故事圍繞一家殯儀館發展,由三個鬼故事《無頭》、《種貓》和《屍香》穿插而成。通常這類小眾電影,主要靠內地資金才能達收支平衡。不過,只要你看看演員名單,竟是清一色本土演員,BabyJohn、劉心悠、徐子珊、謝婷婷、Eric Kwok,還有筆者最愛的鬼王雷宇揚,你就知吳家麗非省油的燈,夠膽在這時勢打正本土電影旗幟。反正鬼片在內地被禁,大水喉也不容易找,與其拍攝不倫不類合拍片,被無理規範綁手綁腳,倒不如拍套地道的,順便探討堂倌、死人化妝師和紙紮工人的日常作息。

Eric Kwok扮變態狂魔入型入格,人比鬼更可怕。

吳家麗加分

不能抵賴,杜秋棠對本土電影特別偏袒和容忍,但若發現故事鬆散如TVB膠劇,亦斷然不會筆下留情。幸運地,電影比預期耐看得多,三個故事穿插得不突兀,佈局亦尚算合情合理,又不是一味「靠嚇」,兼能在適當關頭帶出訊息,觀眾又不覺得有說教味。吳家麗在處理驚嚇情節上,亦有別於男性導演,少了無謂嗜血,多了人間溫情,為電影追加不少分數。值得一提是,Eric Kwok扮變態狂魔入型入格,比鬼魅驚嚇十倍。說到底,人比鬼更可怕。
話說回來,盂蘭節其實有個典故,相傳釋迦牟尼弟子「目蓮」,得知亡母墮入餓鬼道,萬劫不復,遂奉釋迦牟尼之命,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以百味五果置於盤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終得解脫。遺憾是,後世人只記得燒衣布施餓鬼,有幾多記得目蓮孝感動天之舉?
陰間其實有情,只是陽間缺愛。

【慌張西望】
撰文:杜秋棠@抽水站

原諒我只是一部國產抽濕機。
https://www.fb.com/freakingwestlook

本欄逢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