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與丟架(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損失與丟架
(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彼得.諾曼(Peter Norman)是澳洲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殿堂級短跑選手。他在1968年的奧運會男子200米短跑決賽中奪得銀牌,而他在那場賽事中創下了一個到現在都還未打破的澳洲紀錄。賽事的金牌及銅牌得主則由兩位美國選手奪得。
1968年,美國的黑人平權運動仍在如火如荼。奧運男子200米賽事內兩位美國獎牌得主希望趁頒獎典禮對這平權運動表示支持,最終在播國歌時每人舉起一隻戴上黑手套的手。一同在頒獎台上的諾曼亦戴上了一個聲援兩位美國選手行動的襟章。他甚至有份就兩位美國選手在台上的示威方式提出建議。
可惜,諾曼的勇氣並沒有受到欣賞。他受到澳洲奧委會的處分。到了1972年慕尼黑奧運時,雖然諾曼在期間多次跑出超越奧運參賽資格的時間,澳洲仍寧願沒有男子200米選手代表國家參賽都偏偏不選諾曼出賽。雖然有關方面沒有正式解釋理由,但這決定的「你懂的」味道甚濃。甚至到了2000年悉尼奧運時,諾曼的出席竟然是因應美國奧委會的邀請(諾曼在1968年的行動受國際社會景仰),而不是澳洲奧委會!諾曼在2006年逝世。澳洲國會要到2012年才代表澳洲人民讚揚他,及就他多年來受到的冷落道歉。
諾曼的故事包含很多反思。首先,諾曼對事的看法與他跑得有多快是沒有關係的。如果他跑到成績出來,為何不選他去比賽?第二,諾曼在1972年不被選去慕尼黑參賽不單是他的損失,亦是澳洲的損失,因為他們失去了有可能贏獎牌的機會。第三,澳洲可能因諾曼的政見而對他冷落,但他在國際受到尊敬及景仰,而在過程中最丟架的亦是澳洲。最後,就算澳洲知錯了都已經太遲,因為諾曼已經逝世了,再不能親耳聽到澳洲國會的道歉。

任命副校不應考量政治

其實,以上這四點,亦是對港大校委會的一個警惕。他們眼前就已經有一位陳文敏。他經過獨立聘請過程後被一眾德高望重人士一致推薦為最適合做其中一位副校長的人選。既然是賢能之士,他對管理大學以外的事有任何看法根本就不應該因外來政治勢力及觀點而影響他的任命。如果陳最終不被任命(《星島日報》已經引述消息人士說陳會因被視為「反政府人士」而不被任命),損失的其實是香港大學。再者,因為陳文敏的國際聲譽已經是甚高,他在國際學術界所受的推崇就只會令港大對他的遺棄看來更丟架。而如果是這樣,我雖然有信心大家不會需要等到陳文敏百年歸老才見到港大後悔的一天,但到港大後悔時,陳可能已經在懂得珍惜他的環境下大展拳腳,未必再有時間做港大高層。
港大校委會在星期二晚宣佈,他們會在下個月就任命副校長的事宜作出決定。港大會否在這決定上蒙受損失及因而丟架,就要看校委會成員的腰骨(還是膝頭或腎?)及良知了。
註:以上只代表筆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他所屬律師行的意見。

任建峰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