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每個區都有一個價

財經評論:每個區都有一個價

目前樓價高昂是不爭的事實,要住市區不想買舊樓,惟有向新盤蚊型樓、劏房戶埋手,這類銀碼細呎價貴的市區新盤,入市前真的要多做點功課,看看同區物業的樓價發展軌迹,以免恨錯難返。
數年前曾道聽塗說有發展商形容新盤的定價,不是按地區劃分,而是以「香港樓」作為標準,即是說但凡是新盤都一定是高水平定價。近年樓價越升越有,證明出名「算死草」的發展商確實高瞻遠足,一手售價已經賺到你盡,小業主二手轉讓時才發覺升值水位竟然跟大市脫節,運氣較差的甚至要蝕讓離場。問題是真的跟運氣有關嗎?
現實一點的說法是,每個地區都有一個形象,會直接影響當區樓價高低,公屋旁邊起豪宅、工廠附近建洋房,格格不入的感覺,一手買家在售樓處是感受不到的,二手市場用家則會容易產生疑問,「這個價錢就唔買呢度啦」。
現在網上查證樓價的方法甚多,一些地區的樓價長期滯後,連帶新樓齡物業都會出現升值力不足的情況,尤其一些昔日以高價形象推售的項目,哪管整體樓市瘋癲狂升,其二手市價始終無力地於低位徘徊,市場的力量告訴大家,這個地區就只值某個價,完全超現實的售價,「使乜買呢度呀」。
可能有人話買樓安居不為炒作,但問心如果人升你跌、人跌你冧價,買樓引致家嘈屋閉、心理壓力大過輸股票,認真無辜。
高位入市本來就有風險,將風險降低的方法不多,最低限度都應該揀適合的地區入市,遇上樓市變數,升跌都有個預算。

記者:伍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