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政署以倒塌危機為理由,斬除般咸道四棵石牆樹,惹起市民及樹木專員不滿。國際樹木學會香港分部主席何建尊指,發展局樹木管理專家小組經常提出不同保育樹木方法,如曾成功保育位於尖沙咀柏麗大道一帶有倒塌危機的古榕樹,使它們不至被斬,關鍵在於政府保樹的意願有多大。
記者:葉瑞媚 拍攝:楊觀賜
何建尊指發展局樹木管理專家小組,曾建議新穎的「引根法」,拯救位於尖沙咀柏麗大道的老榕樹,並得到滿意的成果。「引根法」是指在榕樹附近興建一個小花槽,再於竹筒內注入泥土,將榕樹的氣根引到花槽。當小氣根接觸到泥土,幾年後便能成長到一條支撐到主樹幹的粗樹根。他說:「這個方法經過了幾年時間,證明了很有效。我們樹木專家小組建議了政府在柏麗大道不同的位置,都使用這個方法。」
儘管他十分不滿路政署處理般咸道四棵石牆樹的手法,卻非常欣賞這個柏麗大道的「引根法」,指該建議得到政府各個部門的協助,如路政署、康樂及文化務事署和樹木辦,才能成功落實。
除此之外,樹木管理專家小組亦建議為尖沙咀警署正門外一棵古榕樹加建金屬支架,既可支撐樹木,在塌樹時亦能起緩衝作用。何建尊滿意地說:「我個人來說,很喜歡這個金屬結構。我建議利用這個創意的設計,用於石牆樹方面,作一個額外的支撐保護」。
不同樹木有不同的拯救方法,例如「引根法」只適用於有氣根的榕樹,而金屬支架則要視乎路面的寛闊度。他認為最成功的救樹方法,應該是「不起眼、不阻街,做了不覺得有做到」。
他補充,就算有商業客戶要求斬樹,只要有一個方法能救樹,亦不會隨意斬去,何況是公眾地方有特色的石牆樹。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0年代建城時要發展,需在山上開闢梯級形的平地,於是用了砌石護土坡,亦即石牆,將平地拓展至最大限度。全港約有2500堵石牆,大多數擁有百年歷史。依附在上的樹木乃是自然奇觀:小鳥將種籽傳播到石縫,慢慢長成大樹,結果令石牆與樹融為一體,變成瑰寶。若果一有問題便要斬除,還有多少老樹可以留下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