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潮籽:紳士裝修】
西裝是男士的永恒定番,決不過時,剪裁合身固然重要,但要穿得個性、型格,必須加點小物點綴。走一轉西裝舖,配飾花多眼亂,重視傳統的兩位西裝迷卻獨愛袋巾,既向昔日英式紳士致敬,也為了傳統品牌的精湛手縫工藝。
衝破心理關口 越花巧越易襯
「身邊友人都會擔心佩戴袋巾看似十分造作,感覺像要出席隆重場合,或者是老闆級人士才會用到。其實不然,穿西裝戴袋巾就如呼吸一樣自然。」陳維昌(Stephen)笑說。打開衣櫃,五十多條花綠綠的袋巾非常搶眼,當中不少是到外地旅遊時購買。袋巾毋須花時間打理,加上耐用不過時,他買得肆意,「起初都會面對同樣的心理關口,怕戴得太花俏,只敢買不同質地的純白色袋巾,後來底線越挪越後,慢慢接受波點、千鳥紋,現在最愛這些印有一整幅圖畫的袋巾,藝術感重,單是拿上手已賞心悅目,配合淨色西裝最為雅致。」 Stephen拿起一條袋巾向我展示。
Stephen任職醫生,自覺每天穿上同款西裝太過乏味,想轉換形象時發現當中大有學問,逐漸迷上傳統西裝文化,玩物養志,近年更與友人把英國百年布料Harrisons of Edinburgh引入中港台,相當執迷。他強調,在舊日的英式紳士身上,袋巾就如領呔般重要,自己出席非正式場合時,即使不戴領呔,也一定要戴袋巾。左胸那方寸布料不僅是搶眼的裝飾,其花紋、材質、摺法都是一套服裝語言,透露用家的個性及品味。
每天花點時間配襯袋巾及西裝是Stephen的小樂趣,原來袋巾越花巧,越容易配襯。他提示,只要袋巾其中一種顏色跟身上某件衣物屬同一色系,即可呼應全身造型,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但要留意西裝質料四季有別,如夏天西裝會混入麻及絲,感覺較輕盈,應多配絲質或麻質袋巾;冬天西裝多混入羊毛,視覺上較厚重,適合配搭棉質袋巾。另外,袋巾及領呔切勿選用同款物料,否則便會十分古怪。
人手捲邊縫合 傳統精湛工藝
十來歲的男生普遍喜歡追潮流、買潮牌,在那青澀之齡,石賢正(Mark)便已迷上西裝所散發的英式紳士魅力,愛其經典、永不過時,「現代西裝友分兩類,一種較時尚、隨性,另一種重視傳統,我屬後者。」訪問當日,Mark一身英式剪裁條紋西裝,配搭摺得整齊的白色袋巾,旁邊隱隱吊着銀色襟鏈(lapel chain),沒有別上花巧的袖鈕及襟針,有個性又恰如其分。
想穿出個人風格,不是把各類配飾全放上身便可,訪問期間,Mark多番表示不喜歡太姿整,袖口鈕過份矯情,襟章不夠傳統,惟有袋巾最恰到好處,萬綠叢中一點紅。他自言十多年來配襯袋巾已成習慣,「不戴反而不自然,好像沒有穿衣服。」 回想年輕時剛開始接觸袋巾,自己收藏不多,經常去翻父親的衣櫃。模仿爸爸的衣飾,大概每個男生都有類似的童年經歷。
坊間不同男士服飾品牌都有推出袋巾,在外行人眼中似乎相差無幾。Mark經驗老到,自然分到優劣,他提醒:「可留意邊緣部份,優質袋巾多由職人製作,花紋獨一無二。師傅會用手微微捲起四邊,再由人手縫合包邊,捲邊闊度、針與針之間需保持平均,袋巾的優劣就取決於師傅的手藝,至於由工廠大量生產的袋巾則較大眾化。另外,優質袋巾多數採用天然材料,如絲、棉及麻等,人造纖維屬次等。 」Mark跟Stephen一樣,穿而優則商,欣賞傳統品牌的精湛工藝之餘,不忘把手工袋巾引入自己打理的服飾店The Armoury。
到高檔幽雅的酒店食飯,西裝外套必不可少,配合哪種袋巾款式及摺法亦要視乎場合,Mark分享自身經驗,如穿tuxedo出席正統晚宴,定要配襯最簡約的白色絲質袋巾;而普通商務場合,應配以整潔的摺法,到高級餐廳飯敍或前往派對,則可以是輕鬆的puff、crushed摺法,最多在口袋冒出吋半。西裝文化源遠流長,除非你是大劉那種名流,能視規矩如無物,否則按照傳統才不會變成飯後笑話。
傳統西裝配飾
袋巾起源
袋巾前身是沾有香水的手帕,讓人遮掩鼻子阻隔灰塵及異味。正式誕生於十八世紀,法國瑪麗皇后要求丈夫路易十六規定手帕尺寸為16×16吋,並創立Pocket Square一詞,但直至二十世紀才由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發揚光大,變成時裝配件。當年袋巾仍保留手帕的用途,尤其能夠借予女士展現紳士之風,不過如今只餘裝飾之用,切勿胡亂取出。
(a)Iter Itineris 灣仔日街1號B1舖
(b)The Armoury 中環皇后大道15號置地廣場地下B62舖
記者:臧 諾
攝影:陳永威、鄧鴻欣、徐振國、楊錦文
編輯:陳國棟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