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李光耀辭世之後,華人圈再也沒有一個老人可以擁有他這麼強大的左右政局的戰力了,此人就是台灣前總統李登輝。
日本雜誌《Voice》9月號發表李登輝的投書,質疑馬政府舉行「抗日戰爭勝利70年」紀念活動「根本悖離事實」。他說:「70年前,台灣與日本是同一個國家,既然是同一個國家,所謂台灣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輿論為之譁然,總統馬英九稱李「出賣台灣、羞辱人民」,呼籲李道歉。三位總統候選人一個也逃不了,均要有說法,此等政治動能,豈是早不掌權的九十多歲老人能為,實在為之讚嘆。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對李登輝來說,可謂是:「給他一個論點,他將改變一切。」
有意思的是,台灣三位總統候選人的表態透露的玄機。人氣最高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包容地表示,李登輝言論是「個人的感受和立場」,台灣社會有很多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歷史記憶,對歷史有不同詮釋。泛藍方面,目前支持率居次席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低調表示,沒看到李登輝所講的原文,不宜妄下評論,但他認為作為中華民國總統,有時候發言必須審慎。火力最猛的是支持度最低的國民黨候選人洪秀柱,辱罵李忘恩負義:「事實證明他就是不忠、不義、不仁的老番顛(台語:瘋子)!」
台灣的總統大選選情早已數變。綠軍一早無懸念由蔡英文掛帥,接着是國民黨女將洪秀柱請命出戰,大家正以為就是雙雌爭霸時,洪秀柱的支持度竟如退潮般狂退。過去三度參選的宋楚瑜伺機宣佈參選,民調支持度竟然超過洪秀柱,選情正式邁入三國鼎立階段,而藍軍洪、宋之間出現棄保機率大增,最有可能的竟是棄洪保宋,令綠軍為之擔心。綠軍的精神領袖李登輝就在此時祭出了「台灣抗戰非事實說」,撬動了棄保的微妙局勢。
宋楚瑜兩難
在一般兩黨競爭的民主選舉中,依照動態賽局理論,兩黨候選人必將趨於中間立場,而政策均無太大差異以吸納最多選票(穩定的均衡解);但一旦三人參選而實力接近時,三人均採中間立場就不會是穩定均衡解,三人均有可能偏離中間立場。在台灣局勢當中,蔡英文的選情最好,持續保持中間態勢對其最為有利,這也是蔡採取包容說法的原因。
而李的極端言論必然招致藍軍選民的反感。宋楚瑜一心想讓棄保出現,更想以中道「能吏」形象獲得大多數選民支持,自然不能走極端。一手被李登輝提拔的宋楚瑜,近年與李關係重修舊好,在人情世故上更不宜反覆,自然不能批李,又不敢不批李,於是形成現在的「欲批還休」的尷尬場面。
相比之下,也可以看出洪秀柱自始至終無勝選打算,只打算打一場轟轟烈烈的正義之戰,於是放肆開火,以刺激藍軍同仇敵愾,企圖讓藍軍選民不因理性計算而棄保,持續含淚支持正藍軍國民黨,如此棄保自然不能成局。
據此觀之,在大家都謀求自身最大利益之下,綠營大局可望安穩,而在國會政黨票版圖上,奉李登輝為精神領袖的台聯黨也無虞泡沫化,可以固守意識形態一極的立委席次。李登輝言論固然有其歷史與理論基礎,但其時機,才見其謀略師之手段實在高明。
楊泰興
台灣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