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藝文沙龍】
近年香港藝術市場一片熱鬧,Art Basel及Art Central等藝術博覽會門庭若市,Affordable Art Fair(下稱aaf)也人山人海。人人認得草間彌生,此外你還能一眼辨出多少藝術家?年輕藝術家自力更生已非易事,要踏足藝術博覽會更是難上加難,且主動權掌握在畫廊手上,誰好賣誰就是座上客。說穿了藝術博覽會也是一種篩選,普選有篩選我們猶懂得抗議,藝術有篩選又有誰關心?文心公關創辦人黃白露(Mianco)認為,年輕藝術家未能踏足大型藝術博覽會只是欠缺機會。她在零贊助的情況下耗資三百萬籌辦「新藝潮——國際藝術學院新進博覽」,讓藝術家可免費踏上博覽會舞台。「儘管最後未必對所有藝術家都有很大得着,但至少他們有這樣的機會。」
踏上藝術舞台需要成本,像aaf或asia contemporary art show所用展館的價位是數萬元,又有多少藝術家會如此冒險?況且博覽會均以畫廊為參加單位,藝術家要經畫廊才能參展,非常被動。在2010年成立公關公司前,Mianco曾在藝術發展局從事藝術推廣工作,之後於民政事務局進行香港文化藝術政策研究,她一直關心香港藝術生態,覺得年輕藝術家應得到更多機會與幫助。
蝕足三百萬也無悔
過去兩年,她曾以公司名義參加aaf及asia contemporary art show,推廣本地藝術。「以往art fair均以畫廊為主導,我覺得應讓藝術家以個人名義參加,無論他們是否有興趣,至少有得選擇。」她去年開始籌備「新藝潮——國際藝術學院新進博覽」(New Art Wave Expo,下稱新藝潮),到今年中正式公開招募,不論國籍與區域,只要是藝術學院學生,就可報名參加。此類博覽會並不新鮮,台北新藝術博覽會(Art Revolution Taipei)已舉行四屆,吸引數十國家的藝術家參與。為令新藝潮更多元化及國際性,Mianco專程寄信給世界各地藝術院校及領事館,吸引來自20多個國家、80多間院校超過300位學生參展,連波蘭、格魯吉亞的藝術家也有!「新藝潮較注重藝術交流,希望視野可以開闊些,展覽內容更精采多元。當不同學院的作品聚首一堂時,不同的風格會帶來有趣的觀賞經驗。」最後由呂振光、王無邪、邱志杰等資深藝術家評審選出100位進入最終的新藝潮展覽,當中多來自兩岸四地的華人藝術家,香港亦有十多位。
要做博覽會,場地自然是關鍵,新藝潮選址澳門,難免令本地觀眾及收藏家望而卻步,何不選址香港呢?「工作關係經常要預定場地,像灣仔會展的檔期很緊張,且要提前許久預訂,另外租金亦昂貴,動輒要百萬。」最後她放眼濠江,雖然租金僅三十多萬,但整個活動耗資達三百萬,沒有品牌贊助,藝術家又免費參加,單靠藝術品的佣金,極有可能要蝕本。「這也是意料之事,大不了全蝕,我已有心理準備。」
免費參展新人獲益
近年本地藝術生態熱鬧,雖然全職藝術家數量比十年前多,但每年數以百計的年輕藝術家畢業,真正能走上藝術之路的依然不多,政府雖有一定資助,但得益人數始終有限。租金及生活成本昂貴,扼殺了不少藝術夢,如本地藝術家鄭哈雷所說,「不是每位藝術家都有機會舉行展覽,尤其初畢業時。」年輕藝術家若有多些展覽機會,命運或許不一樣,新藝潮免費讓藝術家參展,自然吸引不少人嘗試。
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學生許開嬌正是其一,她去年在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現就讀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讀書期間她曾在牛棚藝術村及K11參加過聯展,五月舉辦的aaf,也入選了Young Talent Hong Kong展覽環節。她說之前參展都是受人所邀,自己獨立參加還是首次。「新藝潮對我這種剛畢業的學生是很難得,因我未有足夠作品做個展,這次雖是聯展,自己卻有一個獨立的booth(攤位),是難能可貴的體驗。」她的展覽作品是用仿青瓷繪畫香港故事的紙巾,她在紙巾上畫上青花瓷圖案,藉此改變紙巾的本質,模糊藝術和生活日用品的界線。
前輩看重交流機會
Mianco說新藝潮注重藝術家的造詣,年齡國籍均沒有限制,46歲的本地藝術家謝至德(Ducky)算是年齡較大的一位,他93年從事攝影記者,在多間報館及雜誌社工作過,2006年辭職並從事個人藝術計劃。他有過不少參展經驗,1995年獲得香港攝影記者協會比賽冠軍,舉辦過聯展,2004年也在牛棚藝術公社舉辦「西九極樂——謝至德攝影紀實」個展,反而art fair從未試過。「作為藝術工作者,當然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更多人認識,得知有此機會,且藝術家不用付款租攤位,便躍然一試。」Ducky以一系列攝影作品參展,在一間有三十多年歷史的廠房進行攝影創作。
因可免費參加,新藝潮對新晉藝術家而言可謂非常吸引。鄭哈雷覺得在新藝潮上與其他藝術家交流,比免費參加更有吸引力。生於1986年的他年紀不算大,舉辦過四次個展,也有參展Art HK、英國Saatchi gallery舉辦的START Art Fair,2013年在Art Basel的大型畫作更成為全場焦點之一,參展經驗算豐富。他覺得新藝潮與平時的art fair不同,與伙炭的open studio更相似,能夠聚合一班本身背景相似的藝術家一起交流。「以往都是跟隨畫廊參加,今次以個人為單位參加,可以更直接面對觀眾,藝術家之間亦有多些交流,認識更多不同學院的藝術風貌,這是一般art fair不會發生的。」
「新藝潮——國際藝術學院新進博覽」
展期:8月28日至30日(五至日,免費入場)
地址:
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D館
首屆舉辦的新藝潮以藝術家為核心,入圍藝術家可免費參賽,住宿及運輸則需親力親為,場館攤位也要自行設計。大會設有「2015新藝潮國際藝術家獎」,肯定藝術家的創作。
記者:劉東佩
攝影:陳永威、楊錦文
編輯:李寶筠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