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貶值容易升值難。要貶值,政府多點印鈔和放鬆信貸就是;尤其是放鬆信貸,銀行業是一定歡迎的。相反,任何一個國家要是長時間要捍衞貨幣的購買力,除了要確保貨幣政策本身要有紀律,政府的公共財政也要有紀律,這兩者缺一不行,也是二而為一。
周末,財爺在網誌發表文章,指人民幣滙率機制雙向自由浮動,是市場化的表現。不過,在大陸經濟面臨衰退的日子增加滙率機制浮動波幅,很易令人聯想到貶值的方向。
事實上,自2005年起,人民幣可以算是相對強勢的貨幣。與此同時,在大陸出現了兩個資產價格泡沫;第一次是2007年前的股市,之後的一浪是2009起的樓市。
為甚麼大陸可以在人民幣升值的同時,又可以令資產價格上升?答案就是資本賬的控制。
資金流入大陸容易,但要流走卻相對困難。大陸的鳥籠經濟好像是有着數,看不到的副作用,就是促成了一個投機市場,扭曲了資金投放,結果大陸的經濟在過去幾年,傳統的出口工業不見得有效率提升,反而是繼續增加固定資本投放。有人認為鋼筋水泥對長遠經濟有利益,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新經濟模式講的是效率,而不是粗放地大興土木。
不少從事大陸出口貿易的朋友都說,過去幾年經營越來越艱難;大陸的成本優勢不再,人民幣高企是原因之一,甚至乎像蘋果,也有傳聞說計劃將生產線從大陸移走,並在其他地方搞自動化組裝。相反,將產品賣到大陸,才是這個周期最賺錢的方法,所以在過去六、七年,許多跨國企業「食糊」的那一張牌,就是中國市場的銷售,就算蘋果也不例外。
不過,這是十年大運,遲早會變。下一個十年周期,會有怎樣的局勢?中國銷售的增長,肯定不是最大的原動力。中國又會否再一次成為世界工廠?人民幣應該是一個關鍵考慮,但絕不是唯一的因素。成本競爭力,除了是便宜的勞力,還有效率。這一點,大陸未有相應的社會制度條件,這將會是中國經濟的新挑戰。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