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長跑愛好者陸續復操,備戰秋冬季各項賽事。物理治療師表示,練跑不能急於求成,更切忌過度操練,尤其跑步初哥不宜每日練跑,以提防受傷,建議採用交替訓練方法,即間斷進行跑步、游水及踩單車等訓練,同樣有助提升體能及長跑表現,並減輕膝關節受傷風險。
記者:梁麗兒
註冊物理治療師葉冠英表示,跑手過度操練及缺乏休息,容易出現勞損問題,常見可引致膝關節因過度受壓,出現筋腱炎、膝蓋內側或外側疼痛;足踝關節勞損及足底筋膜炎也是常見問題。曾有女跑手因過度操練及交替訓練不足,引致雙腳受傷,要休息一個月才能重投訓練。
跑姿不當易疲累傷關節
除訓練模式外,若跑姿不當,如軀幹的核心肌群力量不足,引致左右搖擺幅度大,身體能量消耗增加,都會令人疲累及耐力下降,導致關節容易受傷。葉指,過度操練原來有迹可尋,除會出現關節勞損及痛症外,跑手或會食慾不振、失眠、無精神等。休息不足亦會令抵抗力下降致容易生病,練跑成績退步都是另一指標。若有上述症狀,應諮詢物理治療師或跑步教練意見,或修改訓練計劃,不適若果持續應該求醫。
「好多人誤解要『No pain No gain』,其實業餘跑手係要量力而為,唔係盡力而為,否則會增加創傷」,葉建議練跑要循序漸進,例如一名有一至兩年參賽經驗的10公里賽跑手,希望提升比賽表現,訓練初期要循序漸進,首一至兩星期宜隔日緩步跑30分鐘,其間讓身體有一日時間休息,有助恢復體力。然後,逐步將訓練比例增加,但是每星期不多於10%,例如提升跑步速度或延長跑步時間,如每次練跑增加至35分鐘。
可鍛煉心肺及肌肉耐力
葉指,跑手可進行交替訓練,即跑步、踩單車及游水交替進行。跑步期間足部每次踏地的動作,都會為膝關節及腳踝帶來衝擊及壓力,相反踩單車、游水等訓練對膝關節的壓力較小,但同樣如跑步一樣,可鍛煉心肺功能及肌肉耐力,故此訓練模式十分可取。葉建議馬拉松跑手每進行3課跑步訓練,便做1課踩單車或游泳,例如游泳半小時至1小時,若跑程是5公里,踩單車的路程要是其3倍即15公里。跑手若無不適,可持續做交替訓練。
練跑後肌肉或有微細創傷,造成身體激痛點,引起繃緊、疼痛等症狀。葉建議可進行肌筋膜舒緩法,可舒緩不適和疲勞。方法是利用小工具如治療球(Therapy ball)、網球等,適當按壓激痛點,放鬆筋膜及肌肉,如足底、臀部、膝關節及背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