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更全面了解抗戰史,本報記者到訪位於泰國北碧府的桂河大橋和死亡鐵路,二戰時,日本人為打通泰國至緬甸乃至中國西南的交通,強徵30萬勞工,包括6萬盟軍俘虜修此橋和鐵路,結果逾萬戰俘死亡,其中7,000多人埋在此。
1957年,荷李活根據此事拍的電影《桂河大橋》一舉獲七項大獎,使桂河橋名揚世界。現在桂河大橋、死亡鐵路和盟軍墓已成為歐洲人紀念二戰抗日的標誌性紀念地,盟軍墓更是歐洲人遊泰國必去拜祭、悼念聖地,包括西方一些國王、皇親、政要等。
國共因政黨糾紛淡對英烈
「Our granduncle in here!(我們的叔祖埋在這裏!)」在墓園,記者遇見一對來自荷蘭的姊弟,姊姊叫Edward Imhof,弟弟叫Martine Imhof;他們是跟隨父母去泰國旅遊,順便拜祭埋在桂河橋旁的叔祖(爺爺的弟弟)。「我們當然知道叔祖的故事。他是被日本人俘虜,在這裏建大橋死的。」兩姊弟稱,過去幾十年,幾乎每年爺爺都會來泰國,後來爺爺老了行動不便,父親便接班,隔一兩年來一次,他們姊弟已是第二次來拜祭。
面對那些在墓園中穿梭、獻花拜祭的歐洲人,記者十分感慨。中國抗戰,軍人戰死200多萬,但過去國共因政黨糾紛,淡對英烈,大陸別說祭祀朝拜,連遺址和墓園不是被平了就是被砸了,直到近年當局才如夢初醒,重建重修。
而國民黨則因遷徙台灣,鞭長莫及,惟有年年隔空拜祭。至於大批留在大陸的抗戰國軍,幾十年來蒙冤受難,生活淒涼,民國政府視若無睹,近幾年兩岸交往,有不少在大陸的國軍後人赴台向行政院、國防部求助,亦是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