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着熱辣辣的夏季漸遠去,踏入9月是開始備戰各項長跑賽事的好時機,不論是初入門新丁或久休復出的跑手,了解自己腳形及選擇一對合適的跑鞋是預防受傷關鍵。足科矯形師指出,揀錯太柔軟及太輕的跑鞋是常見導致跑手腳痛求診的原因,尤其扁平足或寬扁足跑手,切忌為美觀錯揀輕巧款式跑鞋,應選外觀較笨重的寬底、吸震強及高承托款式。
記者:鍾麗霞
腳痛是不少跑手經常面對的問題,成因或與腳形有關,因為腳形完全正常的人在人口中只佔約一成。香港足科矯形師學會公共教育委員會會長梁錦麟指出,不同腳形跑手會面對不同痛症風險,其中港人較常見的寬扁足,即一般人常說的「有少少扁平足」估計佔人口中七至八成,這類腳形因足弓弧度不足吸震較差,跑步腳掌落地時需承受較大壓力,足弓回彈力亦差,令膝蓋或腳部其他關節易出現痛症,或引致足底筋膜炎。
扁平足需高承托吸震
至於約一成多人有扁平足,跑步當腳掌落地時易有八字腳,令腳內側壓力加劇,加上同樣有吸震差問題,易導致腳掌內側位置舟骨痛,患者以較年輕跑手為主。
至於亞洲人較少出現的高足弓,由於足弓位太高,腳掌每一步與地面的接觸點少,落地集中在腳前掌及腳踭,加上先天筋腱較緊,不但容易出現腳部痛症,也較難康復。
梁指臨床的求診個案中,最多跑手是有X形腳兼寬扁足引致腳痛,估計佔跑步痛症求診病例約六成。X形腳患者大腿內側的鵝掌肌群(由半腱肌、股薄肌及縫匠肌組成)常會拉緊,若加上寬扁足人士腳掌落地時壓力增加,鵝掌肌群收緊會更嚴重,因鵝掌滑囊炎致膝蓋內側痛楚的風險較高,求診以30至40歲中年跑手為主。
另一種不能忽視為O形腳,梁說O形腳人士膝外側肌肉很強,膝內側肌肉相對較弱,跑步致內側半月板撕裂風險較高,患者更會有「越跑越O傾向」,若長期忍痛跑步,或痛症反覆發作,嚴重可致膝關節提早退化,甚至要置換關節。
雖然不少跑手追求一對最輕及外形「纖瘦」的跑鞋,但梁指這類跑鞋承托力不足,扁平足及寬扁足人士穿着容易受傷,其實選購跑鞋最重要是配合自己腳形,尤其扁平足及寬扁足人士,鞋中底(即鞋底中間位置)要寬、需有足夠承托、吸震及穩定性。相反高足弓人士則適合鞋中底收窄、穿上後貼腳的跑鞋,並需有較強卸力功能;O形腳跑手宜選鞋底較軟跑鞋。但若穿着市面適合腳形的跑鞋後,仍未能改善腳痛,或要度身訂做鞋墊配合。
揀選及使用跑鞋小貼士
•鞋後跟杯要有足夠硬度以提供穩定性
•選擇適合腳形的跑鞋
•鞋中底寬度適中
•皮面一般欠缺彈性,宜選彈性物料
•氣墊若有漏氣迹象應更換
•輕巧跑鞋不宜用於日常練習
資料來源:足科矯形師梁錦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