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1年8月標準普爾下調美國國債信用評級、令美匯、美債及美股都不跌反升後,強美元時代已正式展開。因為美國繼續量寬印鈔,環球投資者別無他選,買入美股、美債。但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當時為1200點,已比金融海嘯時高80%,因此投資者不斷找尋可沽空目標作為買美股的資金來源(Funding)。
由於商品價格一向與美匯價格背馳,首先被選中作為沽空目標者是黃金,其後是油價。2013年初,日本大刀闊斧進行量寬,目標轉移至日圓,其後中國經濟放緩,目標再次轉移至商品貨幣。
2013年中,前任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明言將退市,沽空目標擴大至新興市場貨幣。由於在1997與2008年金融風暴中,人民幣都是「定海神針」,價格企硬,因此投機者沒有想過沽空人民幣。反之,人民幣的穩定引來套息槓桿交易。
回顧1997年金融風暴,正是因為市場對亞洲貨幣緊盯美元的過份信心引起,人行似乎想在美國加息前去槓桿,趕走過高槓桿的套息交易,因此衍生出去年中國跨部門的打擊虛報出口行動與今次的一次性調低中間價舉動。
人行於貶值後問答中解說人民幣並非「趨勢性」貶值,列舉仍長期支持人民幣的四大因素,分別為:(1)中國7%的經濟增長不低;(2)中國仍錄得紀錄高的貿易順差;(3) 中對已加快對外開放金融市場 ;(4)中國外匯儲備量大。筆者同意人行解讀,畢竟中國首七個月貿易順差達3,052億美元,外匯儲備雖然因資金在連續4個季度外流而下降8%左右,仍高達3,651億美元。
由於亞太區貨幣正處弱勢,人行此舉再度燃起貨幣戰深化的可能性,亞太貨幣輾轉下跌,大部份回落至2008年金融海嘯前水平。不過,論經常賬盈餘,新加坡擁有為GDP的21.8%,台灣為13.65%,南韓為GDP的6.9%,賺取外匯能力無庸置疑。馬來西亞是石油與原材料出口國,給予市場狙擊的藉口,但馬國今年GDP增長為5.25%,通脹不高,似乎可以經得起考驗。印尼的情況最差,自2012年以來揮之不去的經常賬赤字令貨幣成為目標,高通脹(7%以上),高利率及相對低外儲皆成為狙擊其貨幣的藉口。值得慶幸的是,亞洲各國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均已放棄固定匯價制度,雖然外匯價格下跌,並不構成對金融體系及經濟的壓力。
亞太區各國在人民幣貶值前都已使出手段壓抑匯價,包括本年一月新加坡調整干預區間斜度、澳洲及新西蘭央行減息及口頭干預匯價,以及印度、南韓央行一年內分別減息3次。至最近,澳洲與新西蘭央行已有議息聲明中刪除匯價過高等言辭,南韓央行剛議息後亦無行動,反映亞洲區貨幣戰實已告一斷落。
過去三次美國加息期內,美匯價格沒有上升,反之,貿易加權美匯指數在1994及2004年加息周期中反而分別下跌10%與7%。今次美國加息,幅度比前少,速度比前慢,美國長期利率似乎上升有限,令美匯需求減低, 因此亞洲貨幣不會進入墮崖式下跌(free fall)。
王良享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大中華)董事總經理兼投資顧問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