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環球股災,亞洲貨幣爭相貶值,這山雨欲來的景象,喚醒市場對1997年金融風暴的記憶。瑞銀證券亞洲經濟分析師劉醒威近日發表報告,以「香港已接近臨界點?」為題,指出目前香港有多個情況與97年相似,包括樓價已攀升到比當年更難負擔的水平、家庭負債已超越97年,以及其他貨幣貶值,影響本港經濟。
供樓負擔高 低估家庭負債
劉醒威形容,目前樓價已高過97年時74%,但市場卻低估了本港家庭的負債風險,家庭負債佔GDP比率高達67%,大幅高於08及96年時的51%及43%。當中七成家庭負債屬按揭,這部份因近年收緊樓按措施而增幅溫和;但餘下30%的消費信貸,過去10年卻增長超過一倍。
由於債務水平高企,故她認為,只要息率微升,香港家庭的還款負擔將顯著加重,假設2016年貸款利率上漲200點子,家庭還款額佔私人消費比重就會升至13%。
雖然市場認為美國加息步伐將極為溫和,但劉醒威提醒,不應只看名義利率(nominal rate),需看實際息率(real rate、即存款利率減通脹率)的變化。雖然本港尚未加息,但市場卻忽略通脹早已回落,加上港元去年底至今已隨美元升值逾20%,這將對本港物價構成下調壓力。
故瑞銀預料到2016年,本港就會脫離長期的「負利率」情況(即通脹高於存款息率),而邁進「正利率」年代。加上經濟顯著放慢,屆時港元及相關資產被高估的預期將不斷升溫,觸發資產價格下跌,甚至大規模資金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