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甲組球會於70年代開始起引入外援,部份外援更落地生根,居港滿七年成為正式港人,取得代表港隊資格,而曾效力流浪及精工的蘇格蘭前鋒居里(小圖)便是首位代表香港的英援。
香港回歸前為英國殖民地,從英倫三島羅致球員來港落班,不用申請工作證,當時英倫球員薪酬尚未起飛,故吸引不少高質英兵來港。老牌球會流浪可說是本地引入外援的先軀,班主畢特利便從其祖家蘇格蘭引入多名外援,當中包括有「耶穌」之稱的居里。居里接受訪問時表示,70年來港加盟流浪,但要在79年才可以代表香港隊出賽,首次以本地球員身份代表香港踢省港盃,首項國際賽是79年代表香港出戰在曼谷舉行的亞洲盃外圍賽:「除我之外,效力過加山及寶路華的蘇格蘭中場安德遜亦有入選,其後入選的洋將應該是麥哥利。」
譚拔士90年代最成功
不過,自居里及安德遜等洋將後,港隊要到90年代中才再有洋將助陣,先後有昆查、譚拔士及摩亞三名英兵,當中出任防中的昆查原先只是在港工作,獲好易通垂青轉踢職業,繼而入選港隊。曾經代表南斯拉夫的前南華前鋒基保,在港成家立室,亦順理成章代表香港,因年紀不輕,只短暫為港隊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