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當魔法遇上腦退化症患者,可以變出無限可能。金彩婆婆把兩個小蕃茄合二為一,搓兩搓便成一個方形蕃茄;徐伯轉轉雙手把繩子拉直在半空,數三聲又變軟了。他們都是腦退化症患者,也是世界級魔術師的「徒孫」,透過學習魔術變法,訓練認知功能,延續消逝中的記憶,重現久違了的歡顏。
記者:王家文
「訓練個腦唔會癡呆,好精靈」。79歲金彩婆婆有輕度腦退化症,這天跟義工學習魔術,在記者面前獻技,樂上半天。同齡的徐伯是中度患者,剛學會了又忘記,「冇學到乜嘢,玩條繩啫」,舊記憶反而留得住,「以前日本仔(佔領)時候走去賣蔗、馬蹄,樣樣做吓」。
腦退化症患者會逐漸失去記憶力及認知功能,如學習、理解和判斷力等。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轄下智存記憶及認知訓練中心兩年前首辦魔術訓練課程,由港產世界級魔術師陳嶺昕(Henry Harrius)任導師,透過練習魔術步驟,辨認道具顏色、形狀等,刺激患者的認知功能及程序記憶,成效顯著。近月中心更培訓一班義工「徒弟」,讓更多患者受惠。
義工潘思穎是應屆文憑試畢業生。她說教導腦退化症患者學習魔術,需有耐性更要鼓勵,試過衝口而出說:「唔係咁㗎」,患者便不開心。另一義工吳駿瑋記得,有患者對人不瞅不睬,但特別喜歡錢,他便示範將白紙變成銀紙的魔術,「老人家好開心,跟住就同我哋玩」。
魔術內容會因應腦退化症的病徵而作調整,如避免較複雜的啤牌表演,「我哋以為好簡單,但對老人家係好複雜」。魔術師Henry說,會在道具上劃上記號,讓患者記住,過程需簡單易明,如軟硬繩魔法,繩子時直時軟,效果明顯,「佢哋會有反應,感受到滿足感,呢個係魔術獨有嘅地方」。
Henry剛奪得FISM世界魔術大賽廳堂組季軍,是首位在FISM獲獎的香港人。由訓練腦退化症患者到培訓義工薪火相傳,他印象最深是一名半癱婆婆,經常寡言不笑,但當二人合作把花盆變成一支花,終於笑開懷,「見到佢改變,完全唔同晒」。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服務總監(長者照顧)唐彩瑩指出,本港約有8萬名腦退化症患者,僅兩成半人獲政府資助服務。她說腦退化症雖沒法根治,但適當訓練有助延長患者的退化速度,故今年暑假開始培訓義工當魔術師,協助窮困患者,「冇理由佢哋窮,就冇機會訓練」。有關魔術課程詳情,可致電該中心查詢:2793 2138。
【本報訊】基督會家庭服務中心為腦退化症患者專設的魔術訓練課程,過去兩年有180人參加,中心初步分析了40人數據,評估顯示,70%參加者的認知功能有改善。課程共8堂以小組形式進行,職業治療師陳汝威指出,課程結合認知刺激概念和魔術活動,讓患者分辨顏色、形狀及運算簡單數學,從而刺激其記憶、專注及手眼協調能力,達致治療效果。
陳汝威指腦退化症初期,患者的溝通能力最受影響,故課程加插社交訓練,參加者要介紹道具,講解過程,又要懂得逗觀眾發笑,加強互動。他指傳統的職業治療或認知訓練,集中數學運算或短期記憶訓練,像小學生上課較為沉悶,「就算治療幾有用都冇用,因為佢哋覺得悶就唔玩,所以樂趣都係好重要因素」。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服務總監(長者照顧)唐彩瑩說,對照顧者而言,課程最大得益是改善病人情緒。她指腦退化症患者也有情緒問題,從而影響行為表現,做事提不起勁或發脾氣,「如果佢哋情緒好啲,個護老者就好開心,因為樣樣嘢都好順利,幫到佢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