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見誠:失眠恐懼 - 李德誠

開心見誠:失眠恐懼 - 李德誠

W和A是兩姊妹,同樣有長期失眠問題,但是姊妹兩人性格各異,看待失眠的心態和處理的手法也不同。
W是大家姐,自中學時代已開始被失眠所困擾,每次測驗考試前都會「眼光光」,往往要1、2小時才能入睡。離開學校進入職場,W的失眠問題沒有太大的改善,每次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困難,都會出現短暫的失眠情況,有時是一兩天,較嚴重時可能是一個星期,不過只要壓力減退,失眠情況便會自動消失。
W生了孩子之後頭2、3年,基本上沒有好好睡過,由於她生性緊張,擔心小朋友踢被,所以往往半夜自動扎醒,慢慢地便好像失去「一覺瞓天光」的能力。小孩子大一點以後,情況才慢慢改善過來,不過睡眠的質素始終沒辦法回到產前水平。
更年期之後,W的失眠情況又再惡化,經常擔心自己難以入睡,但是越擔心失眠,睡在床上便越緊張,越緊張就更難入睡,變成一個惡性循環,有時下午4點左右,W便開始憂慮當天晚上能否入睡。由於恐懼失眠,W經常懇求醫生多開點安眠藥,以確保她能夠順利入睡,但失眠恐懼「中和」了安眠藥的藥力,所以安眠藥的份量很快從一粒變成兩粒、三粒,再變成四、五粒,但是即使安眠藥的份量已經多於實際需要,W服藥後仍然感受不到睡意。
A是四妹,同樣自中學時代已開始有失眠問題,也看過醫生吃過安眠藥。不過,A的性格比較樂觀,也擔心安眠藥的依賴性,所以只有從歐美公幹回來出現時差情況,她才會服用3、5天安眠藥,除此以外她會順其自然。其實,A每天晚上大概只能睡6個小時,不過她接受自己天生不是一個睡得很好的人,反正白天的精神也不錯,不會勉強自己要達到8小時睡眠的標準,也因為這樣,她從來不用恐懼失眠,結果反而更易入睡。
W和A兩姊妹的態度,正好反映出失眠恐懼的本質,其實兩姊妹的失眠問題,基本上大同小異,但就是因為看法不同性格不同,病情和服藥的情況也截然不同,所以患有長期失眠的朋友,如果能夠在心態上作出適當的調整,治療效果可能會事半功倍。
延伸閱讀: http://www.facebook.com/pages/Cheerful-Life/428960323870312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