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報報導香港讓座文化調查結果,有大圖為證,捉奸在床似的,看,果然就是有年輕低頭族,不讓座予手抱女孩的婦人。可惜那女孩看來很大隻,可能只是渴睡,才要勞煩那婦人手抱,並背靠扶手柱,霸佔了他人安身立命的空間。許多年輕網民不值大報報導,鬧出車廂位置的世代之爭。
大報前記者投書申辯,記者也是奉編輯之命行事,有此報導,必須配圖,能逮到了這樣的典型,當記者容易嗎?那個在大庭廣眾地窄人多情況下給拍拍拍的不讓座「廢青」,見報時不是像嫌犯般給打格仔保護了嗎?現在慘遭人肉起底的,反而是那攝記啊。
不管那記者是否長者,抱着相機一卡卡車廂的走,完事了下車,還站着訪問了一位氣憤長者,表示平日給讓座機會低於一半。我坐看網文,那記者可能比長者還累,平日在座位上又沒有受讓資格,這公平嗎?合適嗎?
問題就來了。除殘弱病者並孕婦以外,座位還該禪讓給誰?平日熱愛行山鍛鍊的長者,要不要讓位給一天跑外面勞動的攝記?都是車廂供應不足問題,資源要公平分配的話,應該以誰比誰累,誰比誰有需要排序。年紀大未必機器壞,讓座給相貌看起來有點老的人家,會不會又衍生出歧視長者不行的罪名?若是敬老應該,不讓座者下場就悲哀,那不叫讓,是為勢所逼,受讓者應視為理所當然,不用謝。
往後中青代坐車廂裏,為免受公審,低頭莫思故鄉,得全程舉頭張望方圓幾米,有無比自己更需要安坐的人。又因為憑目測法,驗證不出身體有隱疾者、站足了十幾小時銷售從業員、未見肚的孕婦,於是惶惑不安,讓還是不讓?受禪讓這位,要不要等埋更老更弱者?大家擠車廂裏都累了,人來人往,若要各人開誠布公,自述身體狀況,商議協定位置公義問題,豈不是累鬥累?
還爭什麼讓什麼?港鐵不如就積極干預一下,把所有座位一律列為關愛座,長得一副童顏的長者都不好意思坐,那短短一程車,就不會鬧出長篇爭論。我不是鼓勵不讓座文化,只是記得,有長者告誡過,能站着,就別坐着,站着對身體好,專家又提倡站着辦公文化,若成為主流,大家會不會爭着你站吧,你比較像長者,你站吧,讓我來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