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ews is good news”,今個星期新聞多得太恐怖,記者行家們都疲於奔命,有行家做完天津再漏夜直飛泰國,有做副刊的師弟旅遊途中搖身一變成了突發組,也有旅遊達人變身曼谷通訊社,位位都敬業樂業,值得掌聲回報。
香港讀者對新聞資訊的敏感度十分奇怪,很能夠接受爆炸現場血淋淋的圖片影片,很能夠接受報章網媒在死者身後「起底」,也很能忍受本來不應忍受的垃圾資訊。有人說,讓小朋友在年幼時多接觸病菌致敏原,長大後能提升免疫力、減少過敏,香港讀者大概就是這麼一種狀態。
不過,對於某些新聞來源,香港人又特別敏感,原因很簡單,某些媒體在社會的話語權很吃重,公信力卻很差。兩個經典例子是中國官媒和香港TVB,香港人對於這些媒體的不信任,已經引致過敏症,不論真假,都會自動打開防禦機制。對新聞來源的可信性保持警惕,在中共治下是必須,但過度警惕,又變了杯弓蛇影,智商驟降。
今個星期有兩則經典案例,第一個是李克強到天津視察爆炸現場,新華社發的圖片鬧出造假疑雲。網友質疑李克強左手的影子在右,天津代理市委書記兼市長黃興國右手的影子落在左邊,認為圖片涉及後期製作。不過,如果大家認真思考3D場景的佈光,其實李克強左手指右,黃興國右手指左,然後兩個人的手影同樣落在「下方」,在平面上看便有這種視覺誤區。再細心一想,李克強確在現場,新華社有必要為區區市長的存在而拿總理照片冒險嗎?與其說視覺誤區騙倒了大家,不如說以前內地媒體造假的情況太普遍,劣績斑斑,是對官媒的反感情緒影響了判斷。
第二個案例,是TVB主播潘蔚林說:「香港人就擔心鉛水吖,不過其實全球有超過七億人,甚至冇乾淨水飲。」寫這段稿的編輯應該打五十大板,但說句公道話,這段說話語意含糊,可以如網民般解讀為:「香港人不應擔心鉛水,因為大把人慘過我哋。」也可以解讀為:「香港人和全球七億人一樣都面對食水問題。」大家要理解國際新聞寫作基礎,一般會加一些本地元素,引起觀眾共鳴,負責的編輯水準又不高,所以才鬧出這種笑料。扯到「維穩」二字,又實在高攀了。
話說回來,讀者過敏總有因,香港主流媒體的一句語意不詳都能引發風波,證明公信力危在旦夕。
Profile:
前新聞記者,動物NGO工作者。現為自由傳媒人兼「另類生態學家」,透視傳媒生態、動物生態、社會生態。《反智動物》討論最高智商靈長類動物之種種反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