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ver:打球的意義 - 喬靖夫

Sunday Fever:打球的意義 - 喬靖夫

最近有人倡議香港應該廢除電車,理由是它不夠效率,空具歷史文化和感情意義,不能當飯吃,「香港冇條件講文化」。假如談效率功利,運動與球賽恐怕比電車還要低。一群球員身水身汗,拚命把球塞入鐵框,不會變出麵包來,不會產生甚麼實質東西,在那種人眼中,大概也是非常無謂的事情。
這令我想起兩年前看過的一幅震撼照片。2013年菲律賓大風災,橫掃菲島許多貧困地區,造成7,000人以上死亡及失蹤,超過400萬人痛失家園。就在巨大哀傷籠罩下,且正處於冇瓦遮頭、挨餓又缺乏乾淨食水的困境中,卻還是有群年輕人撿拾破敗木條,在廢墟搭建一個簡陋的籃球架,熱烈打起球來(圖)。這情景被外國攝影師捕捉,拍下了一幅網路上萬人瘋傳的相片。
這些災民在失去最多、擁有最少的時候,竟仍然沒有忘記填不飽肚子的籃球,對於認為「講效率就冇條件講文化」的石頭腦袋而言,肯定大惑不解。事隔一年後,電視台紀錄短片訪問了當日相片裏的主角,其中一個少年Jason,在風災中失去了所有親人變成孤兒,他憶述當時打球如何令他暫時忘記傷痛,走出快要崩潰的情緒;而隊友後來成了他的新家人,共同生活互相扶持。世上有些神奇的東西,能夠把人的心連繫起來。這價值,就是規劃師都規劃不了。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