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籽:出閘搜新】
Samsung Note系列一直追隨者眾,除了貪其屏幕夠大,還有那支功能多多的S Pen。隨着Note 5推出,全新S Pen更聲稱增強了筆壓感應,提升準繩度。Gadget Guy找來三位揸筆搵食的城中名人:才子陶傑、TVB前主播郭詠嘉及漫畫家甘小文親身測試全新S Pen的實用性,評語多是手感一流,但線條粗幼則有不足。最激還數陶傑,訪問僅五分鐘,他便棄筆離場,懷念起他的iPhone 5來。
陶傑:韓國嘢我睇唔上眼
來到廿一世紀,很多賣字為生的人,都不再以手稿形式把文章交到報社或出版商,即使如何抗拒也得投入電子世界。幸好,手寫功能的出現,完美解決了他們重新學習輸入法的困難,才子陶傑也一樣,由從前把手稿傳真至報館,到後來改用電子形式交稿。初試S Pen,他認為書寫感覺非常流暢,但對Note 5則完全不感興趣,「我寧願用番iPhone 5嘅手寫輸入,因為Note 5喺認字方面有待改善,加上用嗰陣隻手唔可以『枕』住部電話,仲係用番手寫嘅方法最好。」他又認為iPhone 5已經足夠應付日常所需,根本不必任何新的科技產品。
不同的製造商每年都會推出新款電話,每次都有人盲目購買,陶傑自言不屑這種行為,「只有低B嘅人先會不斷換新款電話,我只要一部滿足我需要嘅電話。科技只係輔助,內容同思想先係最重要,電子產品永遠唔係我優先考慮嘅嘢。」他以日本的《讀賣新聞》為例,雖然甚少使用彩色印刷,但依然在世界上佔一席位,只因內容充實,有麝自然香。
Samsung與Apple向來是死對頭,陶傑對此亦有一番看法,「韓國產品我從來都睇唔上眼,美國產品永遠喺領先地位,既然有美國貨,點解要選擇次一級嘅產品。」可能你未必認同陶傑對科技潮流的看法,但至少知道S Pen無法提升他的工作效率,他亦不感興趣。
前主播郭詠嘉:筆觸流暢 欠缺粗幼
TVB前主播郭詠嘉(Wingki),由新聞小花轉職為插畫師,對畫筆的要求必定更加講究,測試時她在Note 5上畫了一幅作品,並表示十分滿意S Pen的手感,「用呢支S Pen嚟畫每條線都非常流暢,加上用上較軟身嘅筆尖,令書寫過程十分舒服。」Wingki指平日畫畫時對每條線都極有要求,但S Pen在壓力觸感的表現卻未如理想,「平日用繪畫板嘅專用繪圖筆,稍為用力線條就會變得更粗,輕力一啲就可以畫出較幼嘅線條,但呢支筆只係做到幼線條嗰部份。」
Wingki在作品旁邊簽名,順道測試寫字效果,「寫字嘅效果不錯,相信呢支筆會較適合經常記嘢嘅人。」Wingki對S Pen的整體感覺不俗,但書寫或繪畫期間手掌不能「枕」着電話,要凌空執筆則頗有微言。因為手掌若然碰到屏幕,便會觸動其他功能,妨礙用家書寫或創作。
漫畫家甘小文:筆尖夠軟 還愛手稿
本地漫畫家甘小文平日多以鋼筆繪畫漫畫初稿,今次讓他以S Pen來繪畫他筆下的經典主角,藉此測試S Pen的效能。小文一口氣畫了哨牙珍、肥婆四、矇眼堅等多個角色,他最讚賞繪畫時流暢的感覺,「筆尖部份比較軟身,加上喺玻璃屏幕上畫嘢,每條線都非常流暢。」雖然如此,但他依然最愛執筆在紙上遊走的感覺,「用真筆喺紙上畫畫會比較有感覺,嗰種筆同紙磨擦嘅聲音係無法取代嘅,加上可以自行控制線條粗幼,我較鍾意用真筆嚟繪畫。」
對於現時不同物事均全面電子化,小文指有利亦有弊,「𠵱家簡單一㩒就可以傳送資料,但所有嘢都只係存在喺記憶體,失去咗對作品嘅感情。」小文指手稿價值高昂便是因為它代表了作者當時的感覺或想法,是電子化無法取代的地方。
記者:容逸富
攝影:陳永威、林栢鈞、鄧鴻欣、楊錦文
編輯:陳國棟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