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高峰期點解要割包皮

暑假高峰期
點解要割包皮

【本報訊】有男童割包皮後出疑出現積血或感染問題致須留院逾一星期,引起家長關注,而每年新生男嬰逾2.5萬人,究竟幼童割包皮是否有需要,也是各大親子討論區不時談論的話題。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黃國田表示,一些民族和宗教規定所有初生嬰兒也要接受割手術,但從醫生角度,其實包皮可保護龜頭,近年更有醫生利用包皮進行陰莖病尿道下裂的復修手術,因此除非包皮開口太小或重覆發炎,否則可以不割,家長作決定前宜先諮詢醫生意見。

黃國田認為,只有在下列三情況下才必須割包皮:
(1)男孩在5歲前龜頭重覆發炎及尿道感染;
(2)包皮開口太小,男童在排尿過程中令包皮被谷漲如燈泡,令腎臟受傷及排不清尿;
(3)青春期時期,陰莖勃起,但包皮未能完全打開(如包皮過長或過窄),包皮箍住陰莖頸部。

黃醫生又強調,割包皮手術過程其實已屬簡單及安全,血腫、細菌感染等風險一般少於5%。惟若希望進一步減少手術後流血的風險,可考慮採用新興的「雷射激光法」。

他解釋,雷射激光法的激光猶如手術刀,可同時切割和止血,減少術後流血風險,但這會較傳統手術方法貴數千元。另外針對一、兩歲嬰兒,醫生多採用環形包皮切割法,方法將膠圈套入龜頭並用綿繩紮住,將膠圈外的包皮切除即可,膠圈一般7至10天會自動脫落,該方法好處是切口齊整。

根據他的經驗,手術後陰莖的環形傷口不會太痛,一般吃止痛藥即可,可即日或翌日出院,但幼兒因包皮與龜頭黏實,一旦割去包皮,龜頭更加敏感,起初不習慣,故可能頻嗌痛,猶如學戴隱形眼鏡。他建議家長為小孩洗傷口時,多用棉花接觸龜頭,令小孩盡早習慣。

他亦提醒,幼兒時期,因皮膚無防水角質細胞,故術後首星期會有啡黃、啡黑等分泌物,但家長不用擔心,待10多日後傷口埋口後,乾透的分泌物會自動脫落,只要保持個人清潔,例如用生理鹽水等清洗傷口,痊癒前不能去沙灘、露營等即可。

泌尿科專科醫生陳龍威亦指,傷口痊癒一般需時兩周,最常見的手術風險是有積血和發炎感染,因手術過程中有很多分泌物,如術後護理做得不好,可能導致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