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急學三語 易有懶音可透過吹羽毛 對鏡讀字改善

幼兒急學三語 易有懶音
可透過吹羽毛 對鏡讀字改善

【本報訊】「件山(衫)好靚」、「有塊樹熱(葉)呀」,小朋友說話多懶音,困擾不少家長,更擔心影響語言發展。言語治療師指出,幼兒太遲才開始咀嚼食物、急於學習三語或平日少與父母溝通,都是引致說話多懶音的元凶,家長需正視,可透過口腔訓練及遊戲,如吹羽毛、對鏡讀字等改善懶音問題。
記者:梁麗兒

朱嘉麗示範正確讀出「喊」字,鏡子出現霞氣。黃耀興攝

言語治療師兼臨床心理學家朱嘉麗表示,幼兒約1歲開始,會嘗試活動口腔肌肉,出現喃喃自語如「奀咕咕」等音節。至1歲半可講出及運用單字如媽媽,但發音未必準確。2歲可將單字串成短句,約2歲半可說出完整句子,如爸爸洗手,並掌握部份粵音。兒童踏入3歲,廣東話發音大致正確,到4歲半則完全正確。
惟近年越來越多兒童因懶音問題求助,朱估計約佔去年處理的整體個案約10%。求助上升原因包括,兒童普遍要學習三語,即同時學廣東話、普通話及英文,礙於三種語言發音不同,容易出現混亂,出現語言遲緩或有懶音。
朱建議幼兒宜先掌握母語才學習另一種語言,建議3歲後才學外語,要避免子女語言「半桶水」,父母切忌講「半鹹半淡」英語,或一句英語一句廣東話溝通,「小朋友學習語言,一定要喺一個環境內只用一種語言,先有助適應同學習」。若發現子女語言遲緩,如3歲仍無法講出完整句子,不能說出「我食飯」,只能說「食飯」或「我食」,便應停學外語並向專業人士求助。

宜1歲起食糊仔活動口腔

兒童太遲食固體食物,口部因太少咀嚼致肌肉較弱及欠靈活,也會影響語言能力及發音。朱建議1歲起嘗試食糊仔,減少使用奶樽或食奶嘴,宜改用吸管及兒童專用水杯飲水,多活動口腔。幼兒雖未能明白成人說話,但自小與家人多溝通,有助掌握語言技巧,建議父母多與年幼子女玩遊戲、講故事溝通。
常見懶音包括尾音p、m、k的字,例如將樹葉錯讀成樹「熱」、鴨子錯讀成「押」子等。開頭為p音的字,如薯片錯讀為薯「便」、婆婆錯讀成「啵啵」等都是常見錯誤發音。當小朋友踏入4至5歲,家長便要留意有否上述懶音,若有懷疑可接受適當評估,有需要更可訓練改善。
新來港童恩恩講廣東話有懶音,接受治療,透過口部肌肉訓練及遊戲活動改善懶音,以吹羽毛為例,將羽毛放近口部,當正確讀出薯「片」時,羽毛會被吹起,顯示發音正確,若錯讀成薯「便」,羽毛便不會被吹起。另外,對着鏡子正確讀出蝦字,鏡片會有「霞氣」出現,但錯讀成「丫」,鏡子就不會有「霞氣」,可自行測試及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