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後,地球就要召開最重要的會議,決定人類文明的存亡:我們能否控制全球均溫上升不超過2℃?
巴黎氣候峰會將會在十一月底召開,被視為最後關鍵時刻各國能否達成減碳協議。然而這會議在香港並沒有很多的討論──我們要擔心的還不夠嗎?水裏有鉛,大樹被斬,天津爆炸後趕忙看地圖找廣東省那堆核電廠……哈佛學者Gernot Wagner認為氣候變化四個特點比地球所有問題都嚴重:影響是全球的、長遠的、不確定、不能逆轉。
問題大到這樣,可以做甚麼?
其實三個月前,巴黎在五月底也舉行了「企業與氣候高峰會」,十一月底是國家之間開會,這是全球大企業超過二千位代表參加,一起商討減碳對策。焦點有三:
能源──氣候變化源自大氣裏的二氧化碳濃度,由工業前期的280ppm增長到目前的400ppm,為了避免數字上升,不止是限制現有的排放量,而是要徹底地扭轉現今所有的能源系統,企業能否保證所有電力都來自再生能源?
基建──二○五○年全球一半人住城市,企業如何透過創新的基礎建設、科技、交通令城市低碳繁榮?例如Uber、Airbnb都是推動資源共享,應付更多乘客旅客而不需要增加計程車和旅館。
糧食──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數字,在五年後,全球已經會有多達二億五千萬人面臨食水短缺,非洲糧食失收、亞洲更多水患。企業應如何善用土地和水資源,並且不危及生物多樣性?
而企業最大的作用,是令低碳生活變流行!
不開冷氣、不要吃肉、不買東西……人們普遍不覺得低碳生活吸引;加電費、機票加價、甚至徵收碳稅,這些都很難不抗拒。需要選民支持的政府,很難用施政要求市民,那企業能否用廣告手段,說服大家:低碳生活是一種非常酷的生活方式?
食素,好型!踩單車,好型!最近朋友紛紛心儀一部設計極靚,省電高效的風扇,貼在臉書,型過開冷氣!國際消費大品牌各以衣食住行分享新商機,從產品和服務帶領消費者邁進低碳生活,秘訣包括:不斷推出新產品和服務,價格是一般消費者承受得起,在保護環境的同時要能維持生活的樂趣。
會議似乎不是得個「講」字,上月底美國十三家企業宣佈投資一千四百億美元推動節能減碳,其中Google答應未來十年內將把購買的可再生能源提高為目前的三倍。可口可樂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將飲料生產過程的碳足迹減少25%、美國農業集團嘉吉(Cargill)使用的能源將有18%來自可再生資源。
企業做事,需要大家監察,不然很容易變成公關漂綠招數,可以要求企業公開總碳排放數字,就不能表面省少少,裏面浪費多多。政府亦要有要求:麥當勞在台灣分類回收廢物拿到比賽冠軍,在香港卻甚麼都不用做。
我們已經站在懸崖邊了,但暫時還未絕望,十一月底的巴黎氣候峰會依然關鍵。對於企業如何參與,可以閱讀兩份報告:一份是由國際NGO合組的「We Mean Business」聯盟,發佈的“The Climate Has Changed”報告,指出一些領先企業在某些低碳投資項目的內部投資報酬率已超過兩成;另一份英國為首的七個國家和國際經濟領袖組成的「The New Climate Economy」,以總體經濟改革的觀點提出建言報告“Better Growth, Better Climate”。
Profile:陳曉蕾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mailto:[email protected])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