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籽:教養之道】
「港孩」問題,是每位家長茶餘飯後的話題。不少人認為,製造「港孩」的罪魁禍首,是一堆不肯放手、對子女樣樣呵護備至的父母。上星期,曾以35歲之齡當上全港最年輕校長的陳葒,在位於芝麻灣半島的大浪村,舉辦了一個自然生活體驗營,一群8至12歲的小孩要在荒蕪小島上度過七日六夜,除了學習茶道、紮木筏等非主流課程外,更要走入民居,發掘社區問題,再在有限的資源下尋求解決方法。行程的第五日,我專程去探班,看看這班孩子如何在沒有大人的幫助下,自己解決問題。
這個為期七日六夜的小島學習體驗營,選址在距離長洲20分鐘船程的大浪村上,村內只得幾位居民,沒有電話訊號,也沒有Wi-Fi、電視和遊戲機,四周只得一片大自然和一個大沙灘,去最近的貝澳,也要徒步走一小時。要在這裏與世隔絕七日?大人都未必捱得住,何況一班港孩。
活動的發起人,是年前成立免費補習天地而為人熟識的陳葒校長,他眼見香港的教育制度只偏重考試及操練,減低孩子的學習動機,更犧牲了他們的創造力和生活技能,為改變這種不健康的生態,他有意在大浪灣建立一個另類中小學校園,嘗試跳出課室,將自然融入學習。今次學習營正是一個試點,向一眾怪獸家長證明,還原基本學習模式的可行性,好成績跟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兩者是可以共存的。
解決蚊患 唔識分藥房海味舖
第五日的創意行動專題研習,撃中港孩的要害。這個活動採用從印度引入的DFC(Design For Change)教法,學生需先透過觀察和探訪去了解大浪村居民正面臨的生活環境問題,如蚊患、交通、光線不足等,再分成小組想辦法解決問題,然後走到長洲尋找所需物資,再返回村內實踐。參加這個體驗營的孩子,均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性格,部份更是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生,不擅與人溝通,DFC教學方法正是希望他們透過接納及採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見,共同去嘗試找出可行的問題改善方法。
訪問當天,我跟隨其中一組拍攝,四個孩子事前已商議好要解決大浪村的蚊患問題,我見他們每人的手腳都紅紅腫腫,全都是幾日以來被蚊叮過的痕迹。他們從村民口中得知,在印度用品店舖出售的香茅油有助驅蚊,於是甫抵長洲便到處問街坊該印度店舖的位置,但到達後才發現被誤會要找一家印度薄餅店,更發現長洲根本沒有相關店舖。出師不利,沮喪無奈,他們決定改到超市及便利店搜尋。
走遍多家超市,他們突然拿着兩支香麻油和香蕉油問:「係咪同香茅油一樣?」原來他們根本不知道香茅油是甚麼!看見他們在六、七家連鎖店舖遊走大半小時仍無功而回,我忍不住向他們暗示可以去藥房找找,聽罷他們即走進一家海味店,我一頭霧水,細問下,才知道他們根本不知道海味店和藥房的分別。擾攘過後,他們終於在連鎖店發現一支標明含有香茅油成份的蚊怕水,但身上的錢只夠買一支,買完又發現根本不夠村民用,他們即逼出小智慧來,想起曾在學校學習可用蜜糖和洗潔精自製滅蚊器,但身無分文,怎麼辦?試過問隨隊導師、我和攝影師給予資助,我們表明不插手,要他們自行解決。別無他法,他們惟有鼓起勇氣,厚着面皮向路人籌錢。
交通不便 妄想特首幫到手
大街大巷被問拿錢,被耍手擰頭拒絕是常識吧,但失敗也是種學習,親眼目睹他們由最初的hea問,不停食檸檬,到後期得悉有其他組別成功籌得數百元後,「唔輸得」的心態作祟,態度突然變得積極,到碼頭附近問聚集的老人家籌錢,零零星星,最後成功籌得數十元。買好物資,返回大浪村開工製滅蚊器,原本態度輕佻的孩子們,也有認真的一面,他們四處執拾廢鋁罐作盛載的器皿,左倒右倒,自製了十多個「滅蚊器」放在村民家門口,雖然不知道是否有效,但起碼肯踏出嘗試的一步。
另一組就去街市買了香茅和番茄,打算將之切碎並擠汁,再用太陽曬乾,靠發放出的氣味去驅趕蚊蟲,在成年人的眼中,當然知道這不可行,但看見他們光是將材料切碎已花了一小時,這份心機和耐性,已足以令我刮目相看。
有組別則是解決村內街燈太暗,光線不足的問題,有人事前畫了一大幅海報,又自製傳單派給途人,呼籲他們募捐,最後竟成功籌得兩百多元,買了多支小電筒和電芯送給村民。另外又有組別希望可解決小島的交通問題,想出寫信給政府增撥資源改善,我笑問他們寫給誰,其中一個小妹妹竟答:「梁振英」,原來有小孩天真相信梁特首真的可以為市民解決問題,唉。
八十後女生引入DFC
體驗營另一負責人,80後女生鄧家怡(Carrie),是第一個將DFC教學方法引入中國的發起人。DFC即Design For Change,是印度亞美達巴德城市河濱學校(Riverside School)的校長Kiran Bir Sethi於2009年發起的活動,旨在引導孩子通過自主學習,發掘出周遭社會的問題,在有限的資源下,運用自己的創意去思考改善方法,進而用實際行動解決問題。活動不着重最後能否成功解決社區問題,也不鼓吹孩子嘗試一次便會成功,反而是希望孩子透過不斷的嘗試,訓練同理心、想像力、行動力和解難能力,從跌碰中成長,變得更勇敢更有自信。Carrie過往曾在印度、柬埔寨及中國等地參與相關培訓,她分享一班上海孩子曾就着社區廁所骯髒問題尋求改善方法,最初選擇在廁所外張貼海報呼籲市民保持清潔,但情況未見好轉,最後決定再在村內舉辦相關衞生講座,情況終有改善。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黃子配
攝影:楊錦文
編輯:黃仲兒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