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醫生顧忌 - 左丁山

輸入醫生顧忌 - 左丁山

一位80後年輕公立醫院醫生來郵,讓我地知道,香港中學生考試狀元愛讀醫科,畢業後搵銀有保證,當然亦有部份會留在大學做科研嘅,成為未來梁卓偉、盧寵茂,不過會係少數。至於在醫學院又選甚麼專科呢?當然秉承香港搵銀文化,又係要做一啲唔駛on call,薪高糧準,去到中環執業有保證嘅科目啦,例如麻醉、放射診斷、眼科等,咁樣邊個肯去急症室、內外科、兒科產科呀?講到尾,公立醫院如無外來醫生加入,肯定會做死現有嗰班人。但特區政府要聽中央話,輸入外來醫生如盡是牛津劍橋、哈佛耶魯(其實人家都未必肯嚟)等等英語國家一流醫科大學畢業生,清華復旦啲畢業生難道拒諸門外?此乃核心之核心問題,好政治化,係特區政府唔敢講嘅,內地精英醫生大概好有水準,但據消息人士講,本港一啲外科開刀聖手,還是不時接到柯打,秘密上去為高級人士做手術。來郵之80後醫生咁樣講:「當我們想輸入外國醫生時,實際是想輸入西方國家的醫生。但目前的制度,是外國和中國的醫生一視同仁。不問來自何地,只要通過考試,完成一年實習,便能在香港行醫。這樣,問題便來了:當我們增加了外來的醫生,要有心理準備中國內地的醫生也會隨之而增加。他們搏盡力考試,但實戰經驗參差,質素也着實良莠不齊。
當外來醫生的上限放寬了,多了外援,和祖國的援助人員,他們會有一定的力量,進醫學會、醫委會、議員。龐大的動員能力和金錢,左右香港醫學界的風貌並不困難。香港醫學界屆時逐漸大陸化,是我多慮了嗎?
往後數年兩間醫學院的畢業生數字大大增加,現在已有風聲醫管局(香港唯一的醫生訓練機構)不能全數聘請他們。時光倒流,1999後數年便是如此。到時醫管局還有錢聘請外來醫生嗎?
現在公立醫院的問題,是醫管局內嚴重的分工不勻(同一人工,有醫生做到死,有醫生朝九晚五兼定時用膳)和資源運用的redundancy。這裏涉及數字龐大的既得利益者,和上一代及現在決策者的問題,輸入外援是很直接的想法。實際情況和效果,不是太多人了解。」
呢位年輕醫生讀者幾悲觀,唔知道係唔係在公立醫院做到不知時日,又睇唔到醫生短缺問題有解決希望呢?至於醫科生增加後,醫管局冇錢全數聘請嘅話,一定引起政治風波。董建華年代削減醫科生數目,令醫科畢業生失業,直接促成今天醫生嚴重不足,連累香港市民,相信以後冇特首膽敢重蹈覆轍嘅嘞。